2015-12-28
第一次和林学懂师傅见面是在他的家里,那是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我随队领导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最后一户就是林学懂家,他住在幸福十一村的一套3家合租的平房内。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做午饭,这间大约20平米的房间随着我们的到来略显拥挤,但这却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间,屋内家具摆设虽然简单,但收拾的非常整洁有序。那时我很难将眼前这位身材高大魁梧,脸庞透露着坚毅的男人同困难家庭联系在一起,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我对他的印象彻底发生了变化。
林学懂1992年入港从事铲车驾驶工作,工作之初,他凭着一股子钻研劲儿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铲车驾驶技巧,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由于表现突出,后来被调去开大铲,能够从事大吨位铲车驾驶工作的司机在流机队里的驾驶水平都是数得着的。2003年,林学懂与同村姑娘林海霞喜结连理,2004年,儿子林江涛的出生让夫妻二人体验了为人父母的快乐与艰辛。有了孩子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同时花钱的地方也多了,为了增加收入,当儿子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妻子海霞也找了一份工作,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其乐融融。小两口打算先攒足了首付再贷款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切也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命运却总是和善良的人们开起了玩笑。2010年的一场车祸,使得妻子头部受到猛烈撞击,虽无生命危险,但至今行动上有所障碍,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记不起来,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林学懂身上。为了给妻子治病,他们近几年的积蓄全部花光了,还欠下了亲戚朋友的债,但是林学懂从来没有放弃给妻子治好病的信念,他时刻留意着广告,只要里面提到的病情和妻子的相仿,他都要带着妻子去试试。有一次,妻子自己在家蒸饭,锅里光加水不加米而且水加的特满,结果水烧开的时候溢出来将煤气扑灭了,幸好邻居来串门及时发现关了煤气,否则后果不敢想象。现在只要他上班不在家,他离家前都要仔细的检查好家里的水,电,气,并将门窗关好;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回家,看到妻子安然无恙,他才放心地去收拾家务,做饭,洗衣,此外他每天都要坚持给妻子进行一次按摩恢复。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林学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爱情誓言。
妻子患病,孩子幼小,林学懂是又当爹又当妈,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前几天,气温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传染,喉咙肿痛,轻微的感冒,林师傅以为吃点感冒药就没事了,可是到了夜,孩子浑身发烫,烧到39°,他赶紧抱着孩子到了医院,挂号、打吊瓶,等到孩子体温降下来,已经是下半夜三点多。回到家,刚闭上眼,又到了起床给妻子梳洗、做饭的时间了。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对于家庭所经历的这一番磨难,年幼的儿子没有表现出绝望和无奈,而是特别的坚强和自立。他体会到了家庭的困难,自己主动加强了学习,在学习上不让父亲操心,也从不随便向父亲张口要零花钱。他经常对爸爸说:“等我长大了,工作了,我一定赚好多钱,把妈妈的病治好,我们一家人好好的生活?!笨醋哦碌暮⒆?,林学懂的心感到了安慰。
作为一名进港十几年的老工人,林学懂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着。在单位里他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刻不停的在转。今年流机队新招了许多铲车学员,为使这批年轻人早日挑大梁,林学懂付出了很多,小至摘挂属具,大到车辆的维修保养,更换轮胎,只要他有时间都会亲临现场对学员进行指导,更不要说学员当面请教的各种问题了。他乐观、积极地生活、工作态度叫人很难想象他的家里还有那么重的生活担子。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叫做“精英”的那类人,但是撑起这个社会的却是那些看似平凡却一点也不简单的“无名族”,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脊梁。我认为林学懂师傅就是属于脊梁的那类人。(通讯员 烟台港联合公司 梁建军 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