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又近一年“学雷锋日”。1963年的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苯幼?,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雷锋精神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代名词。如今,每年的3月5日已成为学习雷锋纪念日。
“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晃50年过去了,雷锋精神光彩如初。这是因为,一来,虽然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提高,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却永远不会停止;二来,雷锋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条框,而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增添很多内容。雷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士兵,之所以能走进千家万户、撼动每个人的心灵,也恰恰是因为他有着无私奉献的丰盈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始终如一坚持帮人,而这正是助人为乐、为人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缩影。
雷锋精神,不会过时。一位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一兵,一位没有惊天壮举的普通共产党员,却有一种坚实的力量,让人敬仰让人学习,其精髓就是将一切利人的努力做到真诚透明,做到顺其自然,做到急人所急、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别人。雷锋精神,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种态度。无论是小朋友戴着红领巾做好人好事的快乐和真诚,还是成年人给老人让座以及帮人搭把手,都是最简单最实在的精神传承和渗透。小处说,这种精神能在生活的细节中淋漓尽致体现,慈善义工的勤劳、志愿者们的笑脸、助人者的举手之劳,垃圾箱前的随手一捡、对跌倒老人的俯身一扶、抛锚司机面前的随口一问,都是那么具体而富有生活张力。大言之,雷锋精神本来就包含着爱国、助人、敬业、节俭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国人精神层面的一种指南,承载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雷锋精神,永远都在。如从1976年帮扶孤寡老人以来坚持学雷锋、被人称为“塞外雷锋班”的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连三班,为给大雪天仍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募集衣物和文具在网上发帖引发爱心狂潮的云南昭通市大关县山村学校教师毛利辉,抑或是我市招远蚕庄镇柳杭村18年不尝肉味不添新衣却慷慨将拾荒钱全捐给贫困学子的90岁老人刘盛兰等等好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雷锋精神践行者,他们的所作所为树立了标杆,富含时代弥足珍贵的正能量。
雷锋精神,是符号也是共识。每年纪念雷锋精神,都是为了再一次集体感受这种渗透到生活中的态度,体会并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烟台,“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做好人”为主题的活动中,600名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500名慈善义工头戴小红帽活跃在主次干道、公交站亭等场所,开展“爱我家园、环境文明”卫生大扫除活动等,其宗旨显而易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雷锋精神更具体更动人,更在日常的生活中彰显出魅力。(姜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