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正月十五闹元宵 骑大马报花灯

    正月十五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重头节日。在海阳市行村镇庶村,600多户村民除了安排团圆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活动,这就是该村百年传承下来的风俗“报花灯”。

  正月十五前,记者专程来到庶村,进了村委大门,支部书记李超宙正带领着几位村里的“老把式”赶制花灯。说起十五晚上的报花灯,李超宙说:“晚上一放黑,报灯就开始了,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家家户户点灯笼、放鞭炮迎接报灯队伍的到来。报灯官为老百姓祈祷风调雨顺、幸福美满,后面跟随着秧歌队伍,走一路扭一路,将喜庆送到家家户户?!?/p>

  报花灯风俗源于清代

  73岁的李作信是庶村的老人儿,他是唯一一个对报花灯历史能说得明白的人。李作信盘腿坐在炕上,和记者拉起了庶村报花灯的故事。“报花灯是我们村流传上百年的民俗活动,据说是清代一位李姓进士从江西带过来的。目前全省传承下来的仅在庶村?!崩钭餍潘?,他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家家户户都要扎花灯,家里的孩子十几岁就学会了这手艺,用细的竹条扎出各式花灯架,然后用彩色缎布包裹成灯笼,缎布上贴上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灯笼里现在放的是灯泡,有的是蜡烛,以前则是用豆面灯。

  在庶村,十五那天下午要先去祖坟送灯,表达对逝去先辈的尊重和思念,远远望去,一片灯笼,蔚为壮观。天放黑时,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报花灯仪式,前面的灯官坐骑高头大马,身穿官袍,一般旁边还有个灯官夫人,也骑着马跟着。后面的报灯官跟随其后。大官问:“这是什么灯?”报灯官:“这是龙凤呈祥灯……”李作信说,别小看这一问一答,全考验报灯官的学问和智慧。报灯官一定要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要脱口而出贴合这家实际的灯语。报灯时还有唢呐、秧歌表演助阵,看热闹的老百姓跟随其后,人山人海?!霸缒昙涞谋ɑǖ?,除了灯官、夫人和报灯官,后面还有西游记、青白蛇等神仙人物,还有高跷队,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灯官、夫人和报灯官没有变化,后面都换成了海阳大秧歌队员。”庶村支部书记李超宙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他当了村里的支部书记,这个报灯的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每年正月十五这天,他都要挨家挨户的报灯。

  花灯制作手艺传承艰难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村民赵春林和老伴李桂珍在家里扎花灯。李桂珍就是李作信的妹妹,她给哥哥刚送来一对花灯,这会儿要和老头再给左邻右舍赶制几个?!拔颐钦獗踩嘶旧匣苟蓟?,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了。能自己做花灯的也就十来个人吧?!闭源毫忠槐吲糯謇锫虻闹裉?,一边无奈地说。.

  李超宙带着大家伙分工合作,赵春林负责劈竹条,将竹子劈成大小均匀的竹条,劈完的竹条由李桂珍进行刨光打薄,刨光是为了表面的光滑,打薄是为了让竹条便于弯曲。原材料准备妥当后,下一步就是“造型”了,66岁的李桂珍先是将竹条用尺子量好尺寸,画上记号,然后将画记号的点放在蜡烛上烧一会儿,“这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土办法,烧过后的竹条容易弯曲?!彼低昀罟鹫浣展牡胤秸垡桓龃笤?20度的角,一根竹条弯六个角便成了一个规则的六边形,用铁丝捆住固定。折六边形是比较容易的,还有许多是圆弧形,弯大了弯小了总体就不美观,这尺度也是村民们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

  李桂珍有时也会用上铁丝“助阵”,“这个是荷花灯,荷叶用细铁丝来做,这样扎出来的灯笼才会更加逼真?!币簧衔缡奔?,好几个人分工合作才扎起一个灯笼的框架,做完框架还要贴布、剪纸、缝流苏等,“现在会做的越来越少了,成品的灯笼样式单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一即将消失的习俗和手艺传承下来。所以,就是再累,大家伙每年也都会凑到一起做?!崩畛嫠怠?/p>

  一个个精致讨巧的灯笼完工了,形态各异,有荷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这些花灯都是出于村民的智慧和他们自制的各式工具,劈竹条的“大刀”,刨光用的“耙子”,还有钻孔用的“钻”,工具的把手早已被磨得光滑锃亮,简单的工具在村民手里服服帖帖、灵巧无比。
    
    记者 凌云鹏 通讯员 姜甫斌 摄影报道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