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文明多棱镜:透过工人看烟台城市文明变化

   编者按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随着城市的发展,港城市民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一个个文明镜头,折射出港城文明的进步。通过采访清洁工、修路工、园林工等一线工人,透过他们的“眼”看城市文明的变化。

    柳玉波是一名垃圾填埋工,今年41岁,与垃圾为伴已有22年。在这22年里,他的工作岗位从垃圾清运到垃圾填埋,清运工具从拖拉机到进口宝马,越来越得心应手。不过,最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是市民素质的提升,建筑垃圾不再偷偷倒进生活垃圾桶里,也不再图省事将垃圾堆在垃圾桶旁边。

柳玉波整天与垃圾打交道

  装备升级:从拖拉机到进口“宝马”

  昨天上午11点,开发区生活垃圾处理厂,一车车垃圾清运车满载着生活垃圾驶入。填埋工人柳玉波指挥车辆将垃圾倒入场地后,驾驶推土机将垃圾推平。高温下,垃圾散发出的恶臭,让人一闻便觉得恶心。这样的气味,柳玉波已经闻了22年。

  1991年,高中毕业的柳玉波去了环卫处工作,在娄子山垃圾处理厂做了一名垃圾填埋工。那时生活垃圾不多,日处理量在300—400吨左右,但是机械化程度低,只有一辆拖拉机样子的推土机,经?;?柳玉波因此有些吃不消?!懊刻?点多上班,要一直不停地工作到下午5点。”

  到1997年,娄子山填埋场空间趋于饱和。2002年10月投资1亿元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运行,柳玉波又开始了在这里的垃圾填埋生活?!跋衷诿刻炖砹磕艽锏?800吨,每年都有增长?!绷癫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乡村垃圾也来到了填埋场里。

  随着工作量的增大,柳玉波的装备也不断升级。挖土机、推土机、破碎机一应俱全?!澳憧茨橇酒扑榛?002年买的进口德国宝马。挖坑的时候,遇到大石块,一下子就推平了。”柳玉波指着一辆黄色车辆告诉记者。

  服务升级:从污水横流到清水源泉

  垃圾清运,柳玉波也不陌生。1995年,柳玉波还当了8个月的垃圾清运工。“那个时候是晚上清运,垃圾点少,小区里的车也少,但是不少居民图省事,将垃圾随手丢在垃圾桶旁边,在装车之前,还要将垃圾清扫一遍,这让清运工费了不少劲?!绷癫ㄋ?。现在随手扔垃圾的居民少了,只有极少数饭店门外的垃圾桶会出现满溢的情况。

  90年代,垃圾处理方式还是简单的填埋。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垃圾直接埋入地下,气味刺鼻、污水横流不说,一到刮风天气,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就满天飞。这也成了不少烟台市民对娄子山垃圾处理场的印象。而在如今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内,看到的却是一片绿草茵茵?!跋衷谑欠挚樘盥?,这一片用于填埋的时候,另外一片地盖上土,不久就会长出花草?!绷癫ㄋ怠?

  这几天比较热,运来的生活垃圾中,西瓜皮这样水分大的垃圾特别多,但是整个垃圾厂里,并未见污水横流。生活垃圾渗出来的污水也通过地下管道直接输送到处理厂内,在这里投资3700万元的垃圾渗沥液膜处理工程已经经过验收,经过生化反应、反渗透等流程,160小时后,流出来的水跟自来水一样清澈,用来冲洗道路,种花养草都行。

  观念升级:从“鱼目混珠”到“分门别类”

  下午4点,来自芝罘区的最后一辆垃圾清运车倒下垃圾后驶出处理厂,柳玉波与同事们的一天工作也即将结束。闲暇时候,柳玉波会跟年轻同事讲起从前工作的辛苦,感慨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

  柳玉波回忆,刚工作那些年,建筑垃圾、工厂的固体垃圾还有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处理,推土机经常推到一半就被噎住了,十分辛苦。后来工厂的固体垃圾专门处理,这些年建筑垃圾也不允许与生活垃圾混合,生活垃圾处理起来相对简单。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林海清 摄影报道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