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烟台蓬莱在做好送文化下乡、文艺走基层等活动的同时,更注重满足偏远山区群众以及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对于文化的需求,真正将文化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图为“田院三头”活动送文艺下乡。
欢快的音乐,动感的舞姿,幸福的笑容。1月7日,在烟台蓬莱市紫荆山街道武霖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里,十多名中老年演员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为即将拉开帷幕的“美丽乡村”颁奖晚会精心准备着……
走进刚刚荣获首批“全国文化先进县”的烟台蓬莱,这样的情景遍布大街小巷,让人处处感受着向上的力量,文化建设跃动城乡大地。
文化大众,不忘小众
眼下,蓬莱重点工程体育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作为该市首个综合性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体育中心集健身公园、文化广场等设施于一体?!白魑幕∩枋┙ㄉ璧囊幌钪氐愎こ?,体育中心将带动提升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档次?!毕钅扛涸鹑私樯芩?,不止是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也在有序推进。
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蓬莱夯实载体支撑,不断升级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圈。市级层面,建设了海滨文化广场、黄海绿洲广场等30多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镇街层面,每个镇街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础服务站,农村中小学全部建立少年文化宫。村级层面,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成率100%,打造了123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文化大院示范点。
文化润泽大众,更情系小众。
元旦前夕,记者随蓬莱市文化馆的几位骨干人员来到了新港街道大蔡家,到蔡慕礼老人家中,送上了精彩的演出。十几分钟后,蔡慕礼老人的院中人头攒动,异常热闹,村里的老人都来观看演出。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将演出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将文化送到田间院落,将文化送到村头、地头、炕头,让不能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也能够尝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时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田院三头”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正在蓬莱城乡温情上演。
向农民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送文化,真正地将群众文化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文化工作得到90%群众的认可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文化服务不能忘了少数人,满足剩余10%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仍在路上?!迸罾呈形墓阈戮志殖ご鞣⒗?。
问需群众,菜单服务
在蓬莱市图书馆,市民刘芳君拿到了前不久预约的图书《历史深处的忧虑》,心中感慨万千。“市图书馆推出的‘你点书、我买书’预约服务,结束了我每周末开车到烟台图书馆借书的历史。这不,我点书没几天就到了,真是方便!”作为该市图书馆开展“你点书、我买书”预约服务首批受益者,刘芳君兴奋不已?!胺袢褐诓皇堑ハ虻?,最根本的还是为民所需,文化服务同样如此?!迸罾呈形榧钦糯畋硎荆芭罾呈械奈幕?,打破过去单向的灌输式模式,充分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推行照单配菜、按需服务?!?
就在不久前,一场针对45万蓬莱人的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刚刚结束,仅活动启动的前十天就收到答复631份,市民纷纷表达心声,为文化惠民建言献策。近几年,该市利用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征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和建议,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行业普通群众成立文化建设社会顾问团,参与文化建设重大事项调研,进行决策参考,精确摸底搞清楚群众所需所想,有针对性地将各类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的有效性。
根植基层,播种文化
走过2014,一批从蓬莱登上全国文艺大舞台的草根明星至今令人难忘——
渔家大妈孙长艳,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星耀全国;潮水二村的草台班子,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农民兄弟朱宝宽,自编自拍自演了7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使蓬莱乡土文化走向大江南北。
近几年,蓬莱市结合“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动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重点开展“美丽乡村种文化”活动,邀请文艺骨干、文化名人和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对全市农村进行文化“孵卵”,按照“一村一韵”原则,打造特色文化村。每年组织文艺骨干开展各类培训300场次,辅导文艺爱好者4000人以上。
为群众搭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舞台,该市还着力打造“我来露一手”电视大赛、美丽之声农民歌咏大赛等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吸引群众超过20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在连续三年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该市群众文化活动满意率均在90%以上。(烟台日报 记者 侯召溪 实习记者 郭超 通讯员 张绍贤 高林 李林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