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脉动的48小时:一群平凡人讲述三个不平凡故事

  2015年5月27日、5月28日。
  这是日历上普普通通的两个日子,但在烟台,在这两天48小时里,一群平凡的人自觉地维系在一起,却“讲述”了三个不平凡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骄傲、有感动、有悲恸,却都告诉我们,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就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那些最平凡的瞬间里。

  腾飞

  5月28日零点整,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正式启用,大小新闻客户端发布的《起飞,新机场!起飞,新烟台》第一时间推送给6万手机用户;
  零点02分,山航SC9001次航班成功降落,成为新机场启用后降落的第一架飞机;
  零点05分,首架载客航班、来自北京的东方航空MU5136安全抵达———
  这标志着,31岁的烟台莱山国际机场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正式“接棒”!
  这一刻辞“旧”迎“新”,烟台城沸腾。
  新机场内,工作人员用规范的服务迎接着历史时刻的到来;老机场里,进行最后整理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航班降落现场,百余名新闻记者忙碌地发布消息;网络上,不计其数的网友兴奋地“刷屏”……
  沸腾,因为这一刻对烟台意义非凡。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启用后,将与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一起构成山东三大干线机场,航空腹地进一步扩大,集烟大轮渡、龙烟铁路、威乌高速为一体,辐射东北亚的海陆空交通动脉初步形成,东北亚区域经贸往来将进一步加密,为烟台融入世界、世界走进烟台开启了一条新的“空中走廊”。
  这一夜,650万烟台人“大机场梦”梦圆,一座城市却因此“今夜无眠”。
  这一夜,机场人无眠。5月27日,烟台莱山国际机场的最后一天,上午9点到晚上10点30分,60辆专业车辆从莱山机场顺利转移至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当晚10点,最后一班落地航班平稳落地,45分钟之后,最后一个载客航班搭载着51名乘客顺利起飞,莱山机场划上圆满句点;
  这一夜,媒体人无眠。110多名新闻记者组成的采访队伍奔走现场,为读者、观众和手机用户发布670多篇精彩报道。烟台市、山东省和央广、央视等国家级媒体的新闻记者共同见证了烟台民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这一夜,烟台人无眠。等待着最新消息的网友,不停地留下让人感动的评论,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彻夜不眠,持续关注着大转场的每一步进展……
  不眠,因为关切。
  因为城市的追求,就是百姓的福祉。这样牵肠挂肚、默默守候的背后,是一城人与一座城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对31年来陪伴烟台人的莱山机场浓浓的不舍,也是对即将带领烟台“飞得更高”的新机场满满的期待。

  缉凶

  5月27日14时50分,芝罘区祥和花鸟市场附近,惊心动魄的一幕正在上演——
  两位便衣民警正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强烈反抗的嫌犯持刀将一位年轻民警刺伤,眼看周围群众和战友可能会有危险,受伤的民警依然死死地抱住嫌犯不放。走在上班路上的王树新正好目睹了这一切,得知是警察在抓嫌犯,他二话不说扑上前抱住了嫌犯的双腿,抬脚踹了过去,但被彪悍的嫌犯一脚蹬开。此时,穷凶极恶的嫌犯用手中的尖刀连刺死死抱住自己的年轻警察,警察倒在了血泊中。
  血泊中的民警仍然保持着双手紧抱的姿势。王树新急了,找来毛巾为他止血,顾不上自己的胳膊已经被鲜血染红……
  这位血泊中仍保持抱姿的民警,是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刑侦大队民警沈成磊,被歹徒连刺数刀的他最终抢救无效,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27日下午,案发后不久,“烟台民警追捕嫌犯被刺伤身亡”的消息在烟台市民的微信圈里迅速转发,悲痛!愤怒!举城震惊。人们从不断更新的消息中拼凑起了沈成磊牺牲的过程,同仇敌忾的情绪燃遍全城。而这个时候,市公安局已经启动全市所有卡点和各公安检查站,在30分钟内完成6区关城门,近千名民警层层设包围圈进行搜索,全力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这是一个格外漫长的夜晚。在各个卡口,民警们几乎不眨眼地进行着地毯式的搜索,一刻也不懈怠。终于,在5月28日凌晨2时50分,案发12个小时后,犯罪嫌疑人李辉在乘坐出租车逃至开发区时,被设卡堵截的民警当场抓获。
  回想整个事件,感慨万千。
  36岁的沈成磊,为避免群众和战友的伤亡,身中数刀仍死死揪住嫌疑人不放,舍生忘死、英勇无畏;46岁的王树新,路遇险情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助警缉凶,他说“有点后怕”但“我不后悔”,无私无畏、见义勇为;烟台公安干警群体,将痛失战友的悲恸埋藏心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尽忠职守、敢于担当;更有万千没有留下姓名的读者和网友,自发在网上悼念英雄,用行动告诉整个社会,英雄,就应得到礼赞……

  义助

  最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樱桃老人”和一群陌生人的故事。
  5月28日早上8点半,当新机场迎来启用首日的八方来客时,位于南洪街的福山老人赵文苹的樱桃摊前,一下子涌来了40多个买樱桃的人。上前一问,他们都是学雷锋爱心使者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头一天看了队长王建光在朋友圈里的“召唤”,大伙儿就自发来了。不一会,赵文苹的200多斤樱桃就被志愿者买走了。
  正是樱桃上市遍布大街小巷的时节,烟台人为啥要特意跑到南洪街找赵文苹?想要帮助老人,为啥不捐钱给他?这要从十多天前的一条朋友圈消息说起。
  61岁的赵文苹是福山区张格庄镇东水夼村人,十多年前,老人的独子和老伴先后去世,今年4月,他自己也被确诊为胃癌。为筹医药费,他每天凌晨4点半到果园摘樱桃,再坐近两个小时的车到市区卖。想给他捐钱的人不少,可他都回绝了:“我只卖樱桃,不接受捐款,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能凑足医药费?!?月20日,市民曲鹏偶然得知老人境遇,通过手机发布了一条朋友圈消息,呼吁“万能的朋友圈”召集好心人去买樱桃帮助老人。让曲鹏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消息一周内的转发量超过了10万,赵文苹的摊子前,不计其数的人排着队来了,不捐钱给老人,买完樱桃就走,成了这些好心人共有的默契。
  其实,“万能”的不是什么朋友圈,该点赞的是无私的爱心。
  为发出第一条消息的曲鹏点赞,没有你的心头一热,就没有大伙儿的热血沸腾;为帮助老人的志愿者点赞,你们只行好事不问前程,用善良维护了一个老人视若生命的尊严;为“樱桃老人”赵文苹点赞,面对生活如此的打击,六旬高龄仍坚持自食其力,这朴实的价值观真的难得;更要为所有参与“义助”的普通市民点赞,是你们用默默的行动告诉大家:血,总是热的,心,总是暖的。
  这就是48小时内,发生在烟台的三个故事。故事中有情、有义、有担当,直到今天仍在讲述着、影响着。
  那些本来素不相识、没有关系的人,在事情发生的一瞬,或因面对罪恶的同仇敌忾,或因面对弱小激起的爱心,或因对美好未来共有的期待,被紧紧维系、牢牢凝聚在了一起。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烟台人共有的价值观会被激发出来,随时凝聚。这是烟台人的价值观和追求,也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和追求。
  夕阳落下,朝阳升起,这是属于烟台新的一天,这座城市又多了些新的变化——当我们再次面对那些美善、丑恶、苦难,我们会再一次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默契。 (记者 王小丹)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