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87岁老人义卖贝雕做慈善 七年义捐上万元

    生活在烟台海边,常见旅游景点销售色泽光鲜的贝壳工艺品,它们大都是经机械打磨抛光的成品,这些贝壳,甚至连我们烟台人都不认识。在白石街道办事处白春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她用我们常见的海蛎子皮、海虹皮,海瓜子、蚍蛴等贝壳,纯手工制成人物、动物,建筑、花瓶等造型,将废品变成精致的“宝贝”并坚持通过义卖的形式将善款捐给慈善机构,她就是工艺品达人——王大珍。

    用心塑造两千件贝雕

    87岁的王大珍老人现居住在白石街道白秋街19号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内,虽然已是一头银发,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从神态举止上看,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大娘开始“研究”起了贝雕。近十年里,王大娘卖工艺品赚来的钱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几年下来已经捐出上万元。2005年4月的一天,王大珍闲来没事,将一些开心果硬壳放在茶几上移来移去,偶然间她发现6个硬壳组在一起很像一朵花,于是找来纸板和502粘合剂,将它们粘在上面。这成了王大珍的第一件手工作品。说起贝雕手工艺,王大娘可是专家,她做手工艺品已经快十年。起初只是用珠子拼凑图案再用胶水粘起来,之后才用贝雕制作手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大娘的手艺在不断进步,做的工艺品数量也逐渐增多?!拔揖褪歉鱿胁蛔〉娜?,就爱捣鼓些好玩儿的。”王大娘说,做这些贝雕手工艺品还源自她不服输的精神。有一次在一个影壁上看到一条很漂亮的蛇,她就用笔在手心里画出那条蛇的轮廓,晚上回家后试了好多次,直到深夜才做出了贝雕蛇。从那以后,王大娘做贝雕手工艺品的劲头就更足了。看着这些小玩意儿,记者对王大娘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先不看小玩意有多精致,单看数量就让人震惊,到目前为止,大娘共做了2000余件贝雕,仅在客厅里摆的就有500余件。

    义卖捐助上万元

    王大娘还保持着老烟台人的风俗习惯,每年的庙会大娘都会去,也经常在庙会上卖贝雕,把赚来的钱捐给贫困家庭。前年赚得300元左右,去年卖得2700元左右?!按蟛糠侄季璩鋈チ恕!贝邮卤吹裰两?,王大娘通过义卖集款已经达到上万元,而这些钱她都捐献给了慈善机构?!昂追⒒菪?,俏手出精品;金螺玉贝,点睛焕赤霞。珍情义卖拳拳意,大爱推开阵阵寒。”墙上的这幅赠王大娘真情义卖的匾额就是对大娘义举的最好佐证。从2008年开始,王大娘先后参加过5次义卖活动,卖工艺品得来的钱除了留下一部分买原料的成本,大都捐了出去?!扒澳暌迓艨罡?家低?;Вツ暌迓舻那韪寺扯笱У难?,学生也在我家过了年?!贝竽镅杂镏型缸抛院烙胂苍?,那种自豪是老一辈人最朴实真挚的情感表露。在享受兴趣爱好的同时,王大珍老人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我做这些东西从来不图赚多少钱,只要别人看到了,能感觉开心,我就很满意了。”王大珍老人说。说到义卖,大娘很激动,言语中透着自豪与喜悦,那种自豪是老一辈人最朴实真挚的情感表露。想象着寒风中,80多岁的老人义卖贝雕,多少让人心生不舍。但是老人却乐在其中,认为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社会,大娘说她心感安慰。

    为“义”坚持助人三十载

    生活中王大娘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热心,能给别人行方便的事她从不推辞。在做义卖之前,她曾在许多学校门前摆过地摊,但她的地摊突出了一个“义”字,只送不卖是她的理念。每次卖工艺品时,她自己从来不定价,有人喜欢白给都行。虽然她已经87岁高龄,但心却如春天一般,青春有爱。王大娘的善心很久之前就已经彰显,在上世纪80年代,她年轻时捡到很多次钱包,钱包里面的钱面值大小不一,或是500元或是2000元,但是在上个世纪,这些钱可不是笔小数目,大娘都悉数奉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王大娘一直在捐助,在众多的证书中,记者发现了几个1991年和1992年的荣誉证书,一般都是捐助100元的奖励证书。用现在的眼光看这100元可能并不算多,但是退回三十多年前,对于一个三级职工来说这却是不小的数目。(记者 逄苗 通讯员 张欣宇)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