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唱响双拥赞歌,铸牢钢铁长城。
港城烟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防前哨,也是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的革命老区,更是首批十个“全国双拥模范城”之一……在这里,依托着深厚的红色底蕴,烟台军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双拥工作中取得新成果、开创新局面。
构筑双拥长效机制
今年年初,全市召开了新一届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在烟台,这样有条不紊的动员部署已成惯例。全市依托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构筑了烟台双拥长效机制。烟台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烟部队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36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市双拥办设在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双拥办。该市还先后制定出台《烟台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双拥工作规章制度。
军地双方把双拥工作当作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部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目标管理体系,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在政策上支持、资金上保障、工作上优先、考核上严格。同时,不断完善党委常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等制度,确保双拥工作协调到位。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保障意识,积极参与各项双拥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地方党委统筹、部门密切配合、军地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搭建丰富教育载体
“这回真的杀青了,再见海猫,再见大秧歌!”在演员杨志刚7月5日更新的微博中,留下这样伤感的一段话。他所说的“海猫”,正是他在红色年代传奇大剧《大秧歌》 中饰演的角色。近日,《大秧歌》在海阳的拍摄工作正式结束,即将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预计年内就能与观众见面。
电视剧、纪录片、双拥教育教材……近年来,我市对胶东革命资料开展“抢救式”征集整理,不断创作新作品丰富双拥教育题材。革命历史纪录片《胶东烽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良好反响,《党员登记表》、《胶东儿女》、《战火大金脉》等一批优秀作品成功演出,《胶东红色文化系列丛书》、《胶东革命历史文献纪录片》和电视剧《大秧歌》、《燃烧》等一批作品正在加紧制作,以胶东革命烈士事迹为主要素材编撰的《丰碑》成为烟台市中小学爱国主义和双拥教育教材。2011年以来,全市集中放映胶东红色革命题材影片9655场,举办了“巍巍丰碑”红色文化大型图片展、“传承胶东红色文化”百场报告会等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5000多场次。
与此同时,烟台还不断打造新场馆丰富双拥教育载体。我市建成了许世友胶东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胶东第一个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等一批红色场馆,?;ば奚闪嗽吮崩下胪?、黄县第二行署驻地和胶东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坐落在胶东屋脊英灵山上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党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纪念烈士最多的专题抗战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理琪、任常伦、马石山十勇士等入选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
每年清明节和国家公祭日,烟台军民都在这些场馆举行多种形式的祭奠革命先烈活动,每年国防教育日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精心打造了胶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构建起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烟台山、牟平、英灵山红色教育基地为教学区的“1+3”教学格局,将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党校教育主体课程,并列入《山东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亲密军地共建
军民鱼水情,在军民共建中得到了最丰富的展示?!凹晡颐亲橹骷犊沽诵问蕉嘌男履甏航谟稻课驶疃?,向部队赠送慰问金、慰问品,展示烟台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笔兴蛋旃ぷ魅嗽苯樯埽昀?,烟台市秉承光荣传统,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双拥工作内涵,加固军政军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连心桥,推动军地互利共赢,掀起烟台“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共建新浪潮。
推进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针对我市驻军单位多、部队营房建设工程涉及的水、电、暖等接口费用难以解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政府承担驻烟部队城市建设各项配套费用。将军人医疗就近纳入地方医疗体系予以保障,把距离军队医疗机构100公里以上的军人,驻海岛和偏远哨所等交通不便单位的军人,以及享受优惠医疗条件的随军家属,纳入地方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大中型医院都设有军人就医窗口,有条件的医院还设立了军人病房。
烟台市从驻军大市和海防前哨的实际出发,注重兼顾国防战备要求,在港口、码头、公路、桥隧、机场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同步实施。在船舶制造方面,按照战时保障部队的需要,对国内吨位最大的滚装船“渤海翠珠”“渤海晶珠”等进行改造,提高了部队海上运输能力。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的人防基本指挥所暨地面指挥中心,使烟台市拥有了地上、地下和机动“三位一体”的指挥体系。
落实优抚安置助推政策
我市努力推行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公开选岗的阳光安置办法,2011年以来,接收军转干部1200余人,对团职以上干部按规定安排了职务,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重新就业1113人;接收退役士兵1.3万余人,发放退役士兵自主就业补助金2.8亿元; 接收军休干部600余名,无军籍职工296名。出台随军家属安置办法和货币化安置意见,实行政府安置和市场择业、货币补助相结合的办法,121名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全部被安置就业,货币化安置1400余人,年发放补助金1000余万元。
建立优抚对象保障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报销、光荣院建设、优抚对象精神抚慰、住房难问题解决和优抚经费管理使用等8项重点工作。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丰富优抚内容,提升优抚服务水平。烟台还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蓬莱市优抚对象服务中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依托、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实现优抚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由单一向多元、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YMG 记者 曲妍妮 通讯员 焉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