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联播上看到《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里面女英雄赵一曼那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令人印象深刻。她带给我的震撼是那样强烈,她柔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难以想象。
这封写于1936年8月2日给儿子宁儿的家书,是赵一曼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它被记录在日军的审讯档案里,直到1957年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手里,也就是在这一年,女英雄的真实身份才被解开。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3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把儿子托付给自己的二姐奔赴东北,从此杳无音信,留给孩子的就只有一张合影。
第一次知道这位抗日女英雄,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篇文章叫做《一个粗瓷大碗》,讲的是赵一曼关心战友的故事,她舍不得吃通讯员送来的高粱米饭,而是用野菜粥充饥。
看到这封家书的内容时,我又看到了她的另一面,她为人母对孩子的无限牵挂和为国家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凛然。一句“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令多少人为之伤心落泪,当一位母亲此生再见不到自己至亲至爱的生身骨肉时,内心该生出多少不舍和痛苦,后面的那句“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赵一曼这位伟大的母亲顾不得儿女私情,为国为民献出生命的决心与意志。
小学学过赵一曼的故事后,回到家向爸爸汇报学过的功课,爸爸听了,给我讲了他知道有关这位女英雄的英雄事迹,“她率领的部队被敌军包围,为掩护战友,她的左手不幸中弹负伤,后在村里养伤时被敌人发现,反抗的过程中,腿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敌人想从她口中得到情报,于是对她用尽酷刑,她却始终没有泄露半点秘密?!?
爸爸曾在部队多年,那也是他最好的青春年华。虽然爸爸生在和平年代没有上过战场,但他曾多次对我说:“如果没有抗日英雄的浴血牺牲,如果没有共产党员的英勇抗日,就不会有如今的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更不会有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爸爸很喜欢看抗战影片和书籍,每次看到义愤填膺的故事时总会与我分享。当他得知我要写关于赵一曼女士的文章时,感叹地说:“像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英雄,就是日本鬼子也会对他们钢铁般的意志肃然起敬。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姜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