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要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烟台市小麦育种专家姜鸿明如是说。
“远看像农民,近看更像农民,仔细一问是搞小麦育种的”这是写给姜鸿明的“打油诗”。大部分时间都与麦田为伍的姜鸿明,还真有些“土”,但他培育的小麦良种———烟农19、烟农21号,却是遍播中原,誉满天下。迄今,他领军为我国培育小麦新品种13个,其中有4项获得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项,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160多亿元。
今年51岁的姜鸿明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尝过食不果腹的挨饿滋味。1983年,从莱阳农学院毕业的姜鸿明怀揣一颗火热的“种子情怀”,义无反顾地将人生写进麦田。如今的他早已成为烟台农科院副院长、小麦研究所所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烟台市科技最高奖”等头衔无数,但是他依旧心系苍生,执着做一名“麦田守望者”。
经过艰苦的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创新,姜鸿明初步建立了“优异基因分段聚合法、优质亚基标记辅助选择、水旱地同时鉴定和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出具有高产优质基因的新种质,育成的小麦品种遍布黄淮海冬麦区。
“粮食不仅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苯杳魅粲兴嫉馗嫠呒钦?,“我国有13亿人口啊,‘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刻不容缓?!迸嘤痈卟?、优质、广适的小麦新品种,成为姜鸿明率领的小麦科研团队加紧攻破的新课题。
“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培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苯杳魉担岣咝÷笞懿?,必须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小麦良种。在十八大报告“科技创新”政策的鼓舞下,姜鸿明及科研团队继续选择了“科技兴粮”之路。
“未来我们的小麦育种手段不仅要采用常规育种,还将利用分子育种、生物育种、航天技术育种等高新技术方法,以达到更高的高产、优质、广适的育种目标?!闭驹谌鹧┌òǖ穆筇锢铮杳餍闹猩鹆诵碌南M?。 (YMG记者 刘海风 通讯员 王增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