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全国学雷锋先进王华堂:一辈子践行雷锋精神

 

 王华堂夫妇和养子一家。(资料片) 
 

    编者按

  今年,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

  196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时年22岁。次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一天由此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此后“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早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代名词。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的歌声响起时,你脑海中那些个关于雷锋的记忆,是否也一同被唤起?你是否注意到:50年来,在烟台,有多少人接过雷锋的枪,一代一代地传递着“雷锋精神”?今起,本报推出“学习雷锋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特别报道,对我市不同年代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两把生了锈的折叠椅整整齐齐摆放在客厅正中,王华堂和妻子张翠兰端坐着。身后的墙上,摄于199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的老照片,尽管泛着青黄,却格外醒目?!啊嗣穹瘛木瘢钕椎木?、‘钉子’精神、不怕逆境的精神都是?!碧钙鹄追婢?,这位上世纪40年代的老兵道出了自己的理解。。

  年一过,王华堂已经80岁了,妻子张翠兰也近杖朝。43年前,这对普通的蓬莱夫妇倾心照料素不相识的脑瘫弃婴至今,取名王群,终生未育。他们用43年没有血缘的亲情,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除山东好人、烟台好人等荣誉称号外,鲜为人知的是,王华堂曾是名扬全军的“渤海深处九个老兵”之一、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月26日,记者踏上仙境,重新感受这对夫妇的“雷锋精神”。

  父子都是热心肠

  见到王华堂时,他刚拔了吊针,脸色苍白。妻子张翠兰揉了揉王华堂的手背,搬来两把折叠椅搀着老伴坐下。张翠兰说,老伴去年9月份开始出现湿疹,间断发烧,一大早量了体温,降了些,神色看上去比年前也好很多。养子王群不在家,房间沉寂了不少。一年前,夫妇把他送去蓬莱福利院,“岁数大了,照顾着有点吃力了?!蓖趸盟怠?

  说起王华堂这次发烧,还得回到去年9月份。“蓬莱福利院阿姨打电话说,王群患湿疹,我和他爸爸都急了?!闭糯淅蓟匾渥??!岸星Ю锬傅S恰保趸昧⒓雌锷系缍?,奔去福利院。王群所在的福利院在山顶,全是上坡,这对于一个近80岁的老人来说,太辛苦了。“我得让儿子赶快好起来?!庇辛苏庋男拍睿趸盟?,路啥样都得走。就这样,每天山上山下来回跑,还来不及擦汗就急着给王群涂上药。岁数大了,经不起折腾,没过多久,王华堂也开始出现湿疹,并伴随着发烧?!翱醋哦有奶郏醋爬习楦岵坏冒?。”张翠兰说,王群虽非己出,但这条生命早已和这个家庭捆绑在了一起。

  身患残疾的人,总是敏感。大概能感受到父母多年来的辛劳,王群很懂事。年前,王华堂喊他回家过年,他却一直摇头?!八牢颐巧纤晔耍只加醒现氐母哐?、冠心病,万一在搬他上床休息的时候,晕倒了怎么办?!闭糯淅妓?,虽然王群说不出来,但做父母的心里明白他的想法。如今,王群在福利院生活得不错,更令父母欣慰的是,他会照顾人了?!傲俅驳男」媚锷×?,不吃饭不喝水,王群就把自己的饭留给她,喂她吃饭,逗她开心?!?

  收发电报每年第一名

  谈话间,王华堂起身拿来一沓照片,照片记录了很多,有些他已记不住了。王华堂一张张地介绍,妻子张翠兰附和着?!罢馐悄昵崾痹诔さ翰慷拥恼掌??!蓖趸糜行┬朔?,语速变快。也许对每一个当过兵的人来说,部队生活都刻骨铭心?!拔已Ю停杖ゲ慷邮笔峭ㄑ侗?,根本听不懂上课讲的是什么?!?

  为了能听懂上课的内容,只有小学毕业的王华堂开始自学大学课程。王华堂回忆,长岛县每年都会有北京的剧团“献艺”,但王华堂一次都没看过。“白天在课堂上看书,晚上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王华堂成了班里最优秀的队员,随后分配到无线电台。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能进无线电台,是无限光荣的事。然而,挑战也刚刚开始?!笆辗⒌绫ㄑ沽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头上是敌机,手上是电报。”打开电台,王华堂全神贯注;回到床上,王华堂开始耳鸣,“耳朵里一直都是发电报‘滴滴’的声音,根本睡不着觉?!痹诘缣ǖ?年里,王华堂从150斤瘦到130斤,常常失眠,却依旧坚持每日全神贯注地发电。“在电台的每个人都这样,如果我不干,别人就要多干。压力很大,谁都受不了?!痹谌绱思杩嗟奶跫?,王华堂每年都是部队里收发电报的第一名。

  点亮长岛第一盏电灯

  王华堂有个绰号远近闻名———“电博士”,他曾经和战友一起点亮了驻地长岛县的第一盏电灯,建造了岛上第一艘小交通艇,他是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也是名扬全军的“渤海深处九个老兵”之一。

  回忆起当年“点灯”的日子,王华堂给记者“展开”了一幅残垣断壁图:上世纪50年代的长岛破败不堪,草木凋敝,海草钻隙,弹坑遍野,岛上百户人家只点油灯,甚至没见过电灯。“部队的供电也成问题,车床不能用,电焊也不能用,这影响了日常工作?!钡蹦甑耐趸梅缁?,“既然没有发电机,我们就造一个?!焙驼接焉塘亢梅桨?,回收了国民党在岛上遗留的发电机,操起空白的图纸,他们开始自己研发?!暗懔恋荷系牡谝徽档疲睦镆擦撂昧??!庇纱?,王华堂成了“电博士”。

  在部队的日子里,王华堂是出了名的乐天派、全能手,谁也不知道他收养了一位脑瘫患儿?!坝写我桓鼍嚼次壹?,看到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又看到坐在轮椅上的王群,她怎么也不敢想象,我们家居然是这样一个情况?!闭糯淅妓?。

  生活清贫苦也乐

  王华堂的家里略微简陋,几件木质家具的颜色已深浅不匀。

  1970年腊月,一名妇女将孩子“留”给了正在医院值班的张翠兰。随后,夫妇二人商量收养这个孩子,取名王群。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王群竟被诊断为脑性瘫痪。

  责任感,让夫妇二人明白:这个生命不能放弃。

  为给王群治病,两位老人省吃俭用。当时,月收入仅48元,还要照顾双方四个老人,困难可想而知。奔波在各个城市给王群治病那几年,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车,硬是步行着一家一家医院遍访名医;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馒头,找个自来水管喝两口冷水。天黑了,没钱住宿,王华堂甚至带着妻儿在码头上找到一个废弃的涵洞休息,在这个临时的“家”里,他们住了整整七夜。

  40年一晃而过。如今,住进福利院的王群,治病开销少了很多。王华堂夫妇,却再也没有改变省吃俭用的习惯。去年,王华堂才把母亲用了几十年的老床单丢了。本想留着当纪念的王华堂,却遭到妻子的“训斥”:“全是补丁,就像‘千块碎’,留着也不能用,看着心里也不舒服啊?!闭糯淅妓?。

  嘴上说得“痛快”,其实只有王华堂最懂老伴,“你看不到,她的裤子也有补丁?!本」苌钋迤叮趸梅蚋救聪癯げ淮蟮摹袄闲『ⅰ?,容易满足,没有奢望。“只要老头子身体好,儿生活得好,就安心了?!币槐沧忧诩蟪旨业恼糯淅妓??!MG记者 慕溯通讯员 张绍贤 高林 宋钰 摄影报道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