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据明清两朝的碑文记载,玉皇庙始建于元朝末年即1358年,迄今已有655年的历史。而毓璜顶的庙会也因此沿袭了600多年,成为一代又一代烟台人的年俗记忆。
今年70岁的民间老艺人刘正中,是奇山所城刘姓千户后裔第二十世孙,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毓璜顶文化和奇山所城文化研究,现任毓璜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正中老人赶庙会赶了一辈子,而作为烟台皮影戏专家,2010年他开始在庙会上演出皮影戏,到今年整整四年。提起毓璜顶庙会,刘正中打开了话匣子。
起初起源于正月初九拜神祈福
“每遇灾旱患,登顶祈祷,无不灵应,故雨调风顺,民安物阜”———庙内碑文《史志·大明新建玉皇上帝庙辉煌记》如此记载。刘正中说,打建庙伊始,毓璜顶之玉皇庙便成为胶东百姓进行神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毓璜顶庙会源自道教文化。道教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在这一天,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要隆重庆贺。烟台也不例外,每逢正月初九,烟台百姓便自发来到玉皇庙进行祭祀、朝拜等活动,随后逐渐增加了商品买卖、戏剧表演、杂耍娱乐等活动,形成了毓璜顶庙会,成为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毓璜顶庙会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今数百年仍兴盛不衰。著名侨胞曲拯民先生在《九四思忆童年》一文中写道:“玉皇庙既为十三村所支持,因此,每届正月初九玉皇的生日戏台必有京戏演出至少到十五日的元宵节为止……每年初九日各村的代表所组成的锣鼓队、秧歌队等在旗罗伞扇下,一路燃放鞭炮声中前来膜拜。此际山下热闹非凡,摊贩、说书、武术、魔术等杂技和杂耍统统出现。玉皇诞辰的节日最是地方的盛事?!?/p>
在历史上,每逢庙会,道人们还会做道场,举行祭祀仪式祈福。另外,老烟台十三村的会首们正月初九还聚集于玉皇庙后殿,议决地方大事,交接账目,他们轮流“执政”,每村一年,被称为“值年”。
玉皇庙最早只有三间庙堂
“最早的玉皇庙只有三间庙堂,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最终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刘正中老人告诉记者,在玉皇庙扩建中,当时的地方官和烟台本地乡绅尽了不少力。
据明清两朝的碑文记载,玉皇庙始建于元朝末年即1358年。相传,元末一位全真教道长偶经此山,发现顶上洞窟射出金光直插蓝天。为探其究,遂潜入洞窟,见一金蟾嘴巴张合,射出道道金光,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于是化缘集资,在山上修建三间庙堂,供奉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玉皇大帝,玉皇庙由此而始。明朝重修扩建,形成四合院式庙宇建筑,后在数百年间经不同时代多次重修增建而成。其中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官绅刘维立会攒资对玉皇庙进行兴建,并在原三间庙堂的旧址上新建玉皇殿,增钟鼓二楼、东西厢房。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均有增修扩建,1893年(清光绪一十九年)增修扩建规模较大,遂形成由戏楼、山门、钟鼓二楼、玉皇殿、后殿、东西两厢、后花园、吕祖庙、向若亭、石牌坊等组成的建筑群规模。
毓璜顶因山顶有始建于元代的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1890年,烟台雅士刘次垣游览毓璜顶时感叹到:“异哉!玉皇顶之命名也,其毋乃亵尊严乎?况此山脉出塔顶其势蜿蜒,气若争赴,遥而望之如渴骥之奔泉,至此而一束。而其东则群峰嵯峨,绵亘三五里。其西则林峦层叠,峥嵘而突兀。左环右抱,犁然在目。独西山之郁然中处,直超尘而绝俗,此固我村之巨镇,实为菁华之气所钟毓。今即以玉皇之名更其文曰毓璜可乎?”至此,“玉皇顶”改为“毓璜顶”,并沿用至今。
庙会是集市贸易的一个形式
“过去的老庙会都是啥样?”面对记者提的问题,刘正中的思绪似乎回到了过去。
刘正中介绍说,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人气的不断聚集,庙会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大家聚在寺庙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最早时,庙会只在正月初九这一天举行,娱乐活动很是丰富。在玉皇庙前广场建有一座老戏楼,可以说是庙会的热闹中心。庙会这一天,戏台上的演出多为地方酬戏和义演,不需购票,来去随便,备受百姓欢迎。现有戏楼是2002年在原址按原貌进行的复建,当代的庙会仍然保留了在戏楼上唱大戏的习俗,每届庙会都有京剧、吕剧等传统戏剧演出。
刘正中说,除了演出,赶庙会也相当于赶集市。每到“毓璜顶庙会”,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商贩便聚集于此,进行各类商品买卖。赶庙会的百姓在朝拜许愿之后,既可观看演出,又可选购各种生活、劳作所需。老人回忆,庙会时毓璜顶周边窄巷通道挤满了小商小贩,卖糖的、卖玻璃球的、卖针头线脑的,物细而摊密,烙饼菜汤朝天锅、福山大面三鲜汤,地方小吃展览成市。当时,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的庙会上都必有几个卖蜡木杆子的地摊,几乎每个赶庙会的人,都要买上一根。原本是为了登山作手杖,后来传说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遂使平凡的蜡木杆子有了些神灵,提高了身价。
“值年”让老庙会带有政治色彩
“以前的老庙会,跟现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庙会曾是烟台十三村轮流执政交接的政治场所?!?/p>
据刘正中老人介绍,在明清时期,芝罘(老烟台)有十三个村(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西南关村、西南村、上夼村、西河村、沧浦村、所东庄村和大、中、小海洋村),他们在福山县管辖下成立了自治会(亦称奇山社),十三村各举一名会首,轮流“执政”,每村一年,这就叫“值年”。而值年的交接工作就是在毓璜顶庙会期间进行的,地点就设在玉皇庙内的后客厅(今王母殿)。他们除了讨论议定十三村的大事外,还要进行值年交接,即上一任会首把“权力”(账目)交给新任会首。
老人说,十三村自治会随着1934年芝罘行政定为烟台特区,日寇入侵烟台后而自行解散。“从上面不难看出,毓璜顶庙会集道教、民俗、武术、戏曲、商业等文化于一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价值,是烟台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绷跽欣先巳绱似兰?。
沿袭600多年至今不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玉皇庙及其周边成为军队驻地,毓璜顶庙会一度停止,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恢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庙会活动再度中止。”
刘正中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在他的印象中,解放后,毓璜顶庙会受当时的场地、经济和生活水平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直到2006—2007年,我市对毓璜顶公园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和改建,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庙会又焕发了生机。
如今,毓璜顶庙会年年举办,成为一大民俗盛事,近几年,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不断提升,且时间延长到六天,来参加庙会的游客、商贩、演出团体等,遍布山东半岛乃至全国各地,接待游客数量每年都创新高。
刘正中欣喜地告诉记者,最可贵的是,现在的毓璜顶庙会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几近湮没的民俗文化。如抬阁、踩高跷、皮影戏、庙鼓、蓬莱长杆号、布袋戏等一批富有老烟台韵味的民间绝活?!?011年3月,为了恢复胶东老抬阁,毓璜顶公园和福山区张格庄镇下官乐村三次到周村取经,多方筹集资金制阁和排练,准备工作足足用了半年多。”刘正中说,这才有了2011年庙会重现五十多年前老庙会“抬阁、踩高跷、庙鼓”同场演出的盛况。为了挖掘这些湮没多年的民间文化,毓璜顶公园和毓璜顶文化研究会的70多名成员以及一大批社会各界人士都付出了诸多努力。
如今的庙会,不仅有海阳大秧歌、只楚庙鼓、胶东大鼓、螳螂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还有戏曲、舞狮、锣鼓、杂耍、武术、歌舞等文艺演出,更少不了面塑、草编、剪纸、泥塑、年画等民间传统工艺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毓璜顶庙会无疑在胶东文化传承上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记者 孙致霞 通讯员 邓月华 郝俊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