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烟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人选公示
为了集中展示烟台市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根据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等五部门《关于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市道德模范的通知》(烟文明办[2011]10号文件)要求,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总工会、共青团烟台市委、烟台市妇联决定联合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市道德模范。此次评选表彰的全市道德模范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五类,共计52人。
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单位根据市里的部署,经过群众评议、组织推荐、审核把关、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审定等程序,共向市评选活动组委会推荐申报全市道德模范候选人186名。全市道德模范评审委员会在严格审核和认真评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第三届全市道德模范人选,现面向社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监督电话:6789691,6789712;邮箱:ytwmbxtk@163.com。
烟台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12年1月4日
附:道德模范人选公示名单
助人为乐:
1、李志林:免费修车2000辆
李志林,是烟台港一名普通的港口装卸工人,他数年如一日,自己掏钱购买工具和零件,义务为群众维修自行车2000多辆次,修理自来水管300多次。
1990年,他入伍当兵,有次外出时,他救助了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娘,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却触动了李志林的心:“当别人困难的时候,你能帮上一把,比什么都开心?!贝幽鞘笨?,李志林每个月都要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军人津贴,购买配件,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到社区免费为群众修理自行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2003年,李志林转业到烟台港,他又把在部队时的修车工具摆了出来,免费为工友们修起了自行车。后来,李志林找到《烟台晚报》的“老于帮办”栏目组,成为“老于帮办”的志愿者。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助民便民服务,李志林必定要出现在活动现场,从来没有落下过一次。七年来,李志林免费修理自行车2000余辆。多年来,到底花了多少钱买自行车零件,李志林自己也说不清楚。
李志林不仅仅帮人们修理自行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帮忙的时候,他都会及时伸出帮助的双手。这么多年,他搭时间、搭劳力、搭钱到社会上免费修车,自己却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婚房,只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提起这个,李志林笑着说:“帮助别人是最大的乐趣?!?/p>
2、高虹:爱心母亲托起祖国“花朵”
她是烟台福安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在学生们眼里,高虹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给他们关爱的“母亲”。在一次监考中,她无意间发现一个女生单薄的外衣下露着冻得发红的胳膊。监考完,她马上让丈夫去商场给学生买一套棉衣和棉鞋,她又把学生拉到自己的家中,拿出自己的毛衣毛裤、手套等、装了两大包给了她,还给她穿上了新买的羽绒服,女生激动得哭了。去年8月份,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依然跟高虹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贫困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生活上的关心,更需要思想上的关心、心灵上的沟通。高虹执教六年级英语的时候,发现贫困学生黄宝宝大夏天穿着一件厚厚的线衣,一双球鞋把脚裹的严严实实。下课后,高虹买来一双凉鞋和一身夏装给他。黄宝宝执拗地要拒绝,高虹就把自己上学时很艰难的经历讲给他听,孩子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尤其是在英语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她的爱心悄无声息地滋润贫困学生的心灵,尤如一双有力翅膀,承载着祖国花朵的梦想。
3、史东芹:贫寒人家拾巨款物归原主
她是来自临沂山里的农户人家,她甚至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却知道一个道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就不能去要?!彼惺范郏蚱蘖饺司谥ヮ非嫔叫∏邮挛郎=喙ぷ?,在拾起一包巨款时,她用朴实的行为诠释了人生的质朴。
2010年4月21日上午9时许,史东芹和往常一样,开始在奇山东街附近居民区内扫街,突然地上一个黑包映入她眼帘。她捡起包在原地等了半天,又根据包内电话本等信息,试图联系失主姜先生,但不知何故电话总也打不通。无奈之下,史东芹将包送到了小区管理处办公室。工作人员打开一看,大家吓了一跳:包内不仅装有工程施工图纸、数十万元的欠条,还有现金支票和2万元现金,以及单位的印章。大家赶忙联系失主,核实和查验包内物品后,工作人员将姜先生的包物归原主。当得知手包是一位扫街的保洁员捡到的,姜先生当即拿出2000元表示感谢,被史东芹婉言拒绝。感觉过意不去的姜先生趁史东芹不备,将2000元钱塞到史东芹衣兜匆匆离去,史东芹夫妇又于当晚登门,将这2000元钱送了回去。
史东芹称,“我们虽然也很需要钱,但不是劳动挣来的钱,用着心里不踏实”。面对别人的巨额钱款和自已贫寒的家庭,史东芹将钱物归还失主,而且还不收谢礼,这种精神,让每个人肃然起敬。
4、刘宗?。?3年献血30000cc
自1998年首次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刘宗俊已坚持无偿献血13年近40次,累计无偿献血近30000cc,相当于全身换了6遍血。
2003年非典肆虐,临床用血告急,5月8日,闻知消息后,刘宗俊匆匆从三十余里外的福山赶到文化广场附近的采血车上献血200cc;同年5月28日,再次到三站采血车上献血400cc;6月28日,首都临床用血告急,他得知后又冒着淅沥的小雨赶到文化中心的采血车上,献血400cc。从5月8日至6月28日50天的时间里,共献血3次,累计献血1000cc。
每当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都有刘宗俊献血的忙碌身影:2008年的汶川强震,献血400cc,2010年的“4.14”玉树地震,又于当月捐献出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如果以临床挽救一名病人需输血200cc计,可以为150位急需血液救治的临床病人撑起生命的绿荫。
2006年5月,刘宗俊成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福山区慈善总会筹备成立之初,踊跃捐款,成为福山区慈善总会创始会员;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发起成立福山区第一个慈善义工工作站,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哪儿有需要,我就去哪儿?!?/p>
5、徐凤娇:风雨八载手拉手
今年15岁的徐凤娇,是莱阳市团旺中心初级中学一名初四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牵着本村残疾女孩邹梦娇的手,共同走过了8年风雨上学路。
8岁那年,徐凤娇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就看到了残疾女孩邹梦娇,自第一次看到她被甩在众人后的身影,徐凤娇就放慢了自己的脚步,手拉手充当起了邹梦娇的“拐杖”。2005年暑假,邹梦娇的父母带她去青岛做了一次腿部矫形手术,由于术后恢复时间很长,邹梦娇在家休学了半年,功课落下很多,邹梦娇的父母打算让女儿留级一年。但徐凤娇却不想让邹梦娇推迟学业,因为她和梦娇早已有了一个约定:要一起读书,一起升学。在邹梦娇休学的半年时间里,徐凤娇每天上课都听得格外认真,老师讲的所有重点,她都在课本上一一做了标注。放学后先去邹梦娇家,将自己学到的一切教给小伙伴,再回家吃饭。在徐凤娇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邹梦娇没有落下任何功课,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四年级。
她们形影不离地相伴了8年,很多人都说俩人的模样都像亲姐妹了。邹梦娇要起身,徐凤娇就将手先给她,等邹梦娇站起来,徐凤娇就紧紧拉住她的手,像一个人一样,每走一步,都是那么默契。她们不仅在生活上是密不可分的好伙伴,而且成了学习上的竞争者,学习成绩在班级都一直名列前茅。她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约定,那就是要一起上高中,一起上大学,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6、孙茂文:7旬老人捐款百万建学校
一身普通的运动服,一双老解放胶鞋,全身衣物价值还不足百元。这位72岁的老人是栖霞市桃村镇前埠村孙茂文,几年来,他曾先后五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共计100多万元,用于栖霞市官道镇小石头小学、桃村镇中心完小、唐家泊镇中心完小、松山街道中心完小的改建和校舍新建。
2006年,从上?;氐嚼霞业睦先肆私獾焦俚勒蛐∈沸⊙I峒蚵?、办学条件差,感觉很痛心,他毫不犹豫,把子女孝敬他的养老钱20万元捐献给了小石头小学。2007年,刚从上?;氐嚼霞业睦先耍俅伟炎优⒕吹难锨?0万元捐献给了急需改建的桃村完小学校。2008年,得悉栖霞市唐家泊镇中心完小需新建教学综合楼一幢,当时已经把积蓄全部捐出去的老人,仍然多方筹措资金20万元捐献给了这所学校,子女们一算,多年来,老人先后为教育事业捐助的钱已经达到了100多万元。
虽然孙茂文为贫困的孩子们捐款捐物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但是对他自己却是能不花的钱不花,能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生活中非常节俭。他说:“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捐资助学、救助贫困少年几童,帮助他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也是我最大的人生乐趣?!彼?,每次回家,孙茂文老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家乡周边的学校,到学校转转、听听,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成长环境,望着孩子们那天真幸福的笑脸,老人也由衷地笑了。
7、邹坤荣:余热生辉好“四嫂”
在蓬莱市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有一位人人称道的好邻居邹坤荣。耄耋老人把她当成自家女儿,癌症病人把她当成精神支柱,为了帮助邻居,她两度打通自家院墙……
50多岁的张景宪是邹坤荣20多年的老邻居,2006年冬天,张景宪患上子宫癌晚期,在去青岛做手术前,把家和高三的二女儿托付给她。邹坤荣二话没说,把女孩接到家中,白天在邹坤荣家吃饭,晚上在邹坤荣家睡觉,每天一早邹坤荣像妈妈一样,打点她上学带的东西。2009年春天,厄运又一次降临到张景宪头上,丈夫刘建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撒手人寰。面对巨大的打击,是邹坤荣长期陪伴在她身边,用农村妇女特有的坚强帮助她挺过了难关。后来,两家人还把中间的院墙打开,干脆就成了一家人。
在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谁家生孩子、过满月,庆百岁,谁家有点困难,都喜欢请邹坤荣去张罗,邹坤荣也是逢叫必到?!耙桓鋈俗鲆患檬虏⒉荒?,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痹诖甯九魅瘟醢涞挠∠笾?,今年64岁的邹坤荣,是全村百姓的“四嫂”,谁家有事她必定随叫随到,这些年,搭上多少钱,搭上多少时间,多少东西,她从来不在乎。
8、刘淑云:爱军如爱子
刘淑云,长岛县南长山街道黑石嘴村村民,自嫁到该村以来,她把连队看成自己的家,把驻岛官兵看成自己的孩子,深受官兵爱戴。
每逢过年过节,刘淑云总会带着新鲜的海产品、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慰问品,来到驻地和战士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节日;每当新兵入伍时,刘淑云总是自己花钱带着慰问品,亲自为战士们做上拿手的渔家饭菜,让新兵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兵退伍时,她更是不忘为战士们包部队里的最后一顿水饺。
近年来,刘淑云开办了“渔家乐”餐馆,每逢退伍老兵回连探望以及官兵亲属来探亲,刘淑云都会在家里准备一顿免费的“渔家宴”,还提供免费住宿。年食宿资金算起来,加上空调使用、水电暖费等,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刘淑云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驻岛官兵,从她身上折射出了长岛拥军的优良传统和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9、刘盛兰:9旬拾荒老人16年捐款5万多元
90岁的刘盛兰老人,从1996年至今16年来,通过拾荒先后资助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达到5万多元,受他捐助的学生,北到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海南,西到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无一不是他资助的范围。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着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
从那以后,老人就一发不可收,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就在刘盛兰大把大把往外寄钱的同时,他自己却过着如同乞丐一样甚至有些自虐的生活。穿的衣服一年只有冬夏两套,吃的菜都是从菜市场里捡的烂了的土豆、萝卜。这两年,老人出了5次车祸,从未舍得花一分钱治病,他说:“我是捐得越多就越高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