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每个人良好道德境界的前提,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解决诚信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过,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强诚信建设,要把制度化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日前,烟台市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针对“诚信制度化”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刘宪营 烟台市芝罘区文明办
诚信是治国之本,荀子在《荀子·强国》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意思就是说,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诚信是治国之本,也是一个人行为处世的最基本的原则。
曾子杀猪教子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见,培养诚信意识,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育守诚信,讲诚信的处世方式。其次,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对讲诚信、守诚信的大力弘扬,对不讲诚信,不守诚信的,在媒体进行曝光。第三,就目前来讲,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必须靠有强有力的制度来对不守诚信的进行约束,让不守诚信的付出代价。而这种制度的制度,光靠宣传部门来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银行、医院等必须联合起来,让不守信的人和企业在市场、教育、银行贷款、就业、就医方面都有所体现,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孙凯 莱阳市委宣传部宣传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儒家“五?!敝?,始终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进程, 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道德根基,以质朴诚信为内核的“君子人格”也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是千古不变的经商法则,更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诚信,维系着复杂的市场交换和有序的社会秩序,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甚至是一种让各类经济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特殊资本”。毋庸讳言,诚信缺失一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瓶颈,质朴诚信的价值追求亟需融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必须做好三个转变。一在理念上由倡导诚信向治理诚信转变;二是从依靠良心自觉发挥作用到向制度规范要效益的转变;三是从诚信缺失的道德失范谴责成本向经济损失处罚成本的转变。
纪春艳 烟台报业集团编辑
“明礼诚信”是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它是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构件。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底线,是公民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中国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古训,有“曾子杀猪示信”、“季布一诺千金”的典范,还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动人故事。
可以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筑道德高地,建设“德”城市,是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的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需要道德的滋养、诚信的呵护,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诚信制度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田宝莹 烟台市牟平区文明办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作为一种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的基本内容就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又是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但是,在我国,诚信的缺失正在演绎越来越多令人惊异的现象。前不久,民革安徽省委员会的一份关于青少年诚信的调查令人心情沉重。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诚信方面,小学生诚信优于初中生,初中生优于高中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出现负增长。正印证了农村的一句俗话:“小娃说实话,大人说假话”。调查还表明,在诚信方面之所以出现“越大越不如”的现象,主要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影响。家长和老师也许进行了“言传”,但是往往忽视了“身教”。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加速了诚信美德的衰退,整个社会对诚信的缺失已经显得麻木不仁。
因此,推进诚信制度化,加强道德规范化对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建立的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根据规划,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成后,我国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诸如这类措施,对不诚信的约束制止行为都有良好的效果。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
道德建设为主,制度建设为辅,如今诚信建设不仅要道德舆论力量的指引,更需要制度化的约束,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安居乐业。
林 静 牟平区职专教师
百年大计诚信为本,以制度化为提手成为全民的习惯化。让假冒伪劣自消形秽,让我们吃得放心,穿得舒心,走得安心,住得称心。让幸福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