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做过一些核查,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黑龙江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官英敏证实。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巡视组要求各省进行反馈整改。(12月11日《新京报》)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而在我国,GDP的最大的缺点便是只表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不能表现出经济发展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所造成的消耗,如人类大面积地砍伐森林,在GDP中表现出的却是经济增长。本次东北几省发现的“注水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一些地方在统计GDP方面尚存在着“假”,这种现象贻害大 ,只有较较真重拳以待“挤出水分”,才能让GDP更加绿色一些。
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白⑺荨本醒胙彩幼椋环矫嫠得髡庵窒窒蟠嬖诓⒎且蝗罩肮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现象有严重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底,辽宁阜新市、葫芦岛市虚报年度新开工任务数,比实际开工数合计超过2万余套,占上报开工数52.8%和29.3%;吉林省四平市虚报8165套,占上报开工数87.2%,审计发现后又编造完成基础打桩6938套,截至今年5月份仍有6356套未开工??梢运?,“注水数据”的出现本身就已经属于违规操作了,而一些官员为了维护虚高“注水数据”不露馅,甚至采取“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有收入来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缴税、违规调整入库品种和截留侵占上级收入和违规提前征收税款入库”等更为隐蔽手段,在公共财政收入上大做手脚,这种深层次的进一步“错上加错”的危害更加大。
对注水造假的GDP,亟需重拳以待。为彻底解决数据“注水”问题,东北三省以中央巡视组反馈整改为契机,自去年以来重点整饬经济数据弄虚作假作为,以及像吉林省近期对四平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8名责任人给予相应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都值得点赞。由于GDP注水造假出现的“数据掐架”中既有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原因,但其深层次则是“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受影响,损伤的则是政府的公信力。
对注水造假的GDP挤出水分,既需要用法律手段严惩始作俑者,也需要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拓展延伸至“德能勤绩廉”而重点,而不是只以数据说话,像辽宁省调整财政收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取消利用外资指标和城区财政收入指标考核排名,调整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对寅吃卯粮、空转收入等问题开展自查整改,坚决遏制财政收入征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就,就值得借鉴。此外,还可以将绿色GDP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中,因为绿色GDP的成本核算主要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成本耗用,其之所以成为最近几年叫得比较响很时髦的名词,因为其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经济情况,其更注重现在的情况对长远利益的影响,能很好兼顾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特邀评论员 姜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