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其诱人魅力不可阻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成为国人的共识。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春节自虞舜兴起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国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成为一个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文化符号”。
从农村进城办“年货”到城里人到乡下赶大集办“年货”,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笔者还记得父辈们每每过年的时候,总是要拿过去的生活跟现在相比。在计划经济年代,“年货”就是几张票:一两香油、二两白糖、半斤瓜籽、一斤肉。农村则是生产队杀几头猪,每人只能分斤把肉。东西不多,但那时候能分到的家庭都感到很幸福。如今,城乡大大小小的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吃穿到玩乐,应有尽有。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过去都是农村人到城里去置办年货,而如今却是城里人到乡下赶集买新鲜的禽蛋、粮食和蔬菜。
从“吃的饱”到“吃的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笔者记得在儿童时期过年的时候,就是盼一顿饺子一餐肉,或是母亲把家中养了几个月的大公鸡炖了吃,过一个年体重往往能增加好几斤,长辈们则盼着能多喝几盅。如今,人们在春节时已经不再满足于“吃的饱”,而是追求吃得“讲究”、吃得科学、吃得有营养。农村过年不再单纯包饺子炖肉,餐桌上少了一些大鱼大肉,多了一些绿色蔬菜;城市里的一些家庭则开始跟着电视学过年,按着营养师的指点定食谱。
从打保皇、斗地主到进影院、上图书馆,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高。在笔者的记忆中,过年最常做的就是与亲朋好友一起席炕而坐,各类扑克游戏纷纷登场,往往一年春节下来,会让人身心俱累。在一些条件好的村子,春节期间会有扭秧歌、赶庙会等活动,这在当时都算是比较高的精神享受了。而如今,随着文化市场的丰富发展,农村人也会在春节期间选择到城镇的电影院看大片,享受文化盛宴。笔者所在的城市,很多村里的文化大院里都建起了农家书屋,许多村民都会选择“农闲人不闲,农家书屋忙充电?!?
从串门拜年到文化拜年,拜年方式更接地气。笔者所在的农村,过去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都可以见到浩浩荡荡的拜年大军,后来,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虽然“味道”淡了一些,可也算是为了假期少的可怜的上班族节省了一些时间。如今,“三下乡”带火了“文化拜年”、“科技拜年”,还有各级领导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拜年,为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更具精神内涵。
国人过年方式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过去过年天南海北一个样,都是吃罢年饭唠唠嗑,走走亲戚串串门;现在过年的方式五花八门:北方人去海南度假,南方人到东北溜冰,城里人下乡寻“根”,乡下人进城观光,即便是串门聊天,谈论更多的是科技信息和致富的经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人不光是腰包鼓了,而且思想观念新了,更有文化、更有追求了。但也有一点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就是这“年”一定会越过越有味儿,越过越幸福、越过越开心!(李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