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作为首个以部委名称开通的微博,“@@文化部”一直备受广泛关注。“@@文化部”官方微博开腔回应质疑称:“初来乍到,小编多有不周。感谢大家这些天的建议、意见!我们既然有勇气开通,也一定会面对、承担、改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包容。欢迎大家多多拍砖,我们仍将继续以不删帖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对于此帖,网友仍不遗余力跟帖评论。截至24日下午5时许,文化部官微粉丝数已逾26.5万。
网站删文、论坛删帖、微博删评,深受网友质疑。尤其是“删”这一动作背后如有“政治手”,更让网友诟病。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部微博删评,当然遭人热议,连“人民日报政文”都发表言论指出一味地“删帖”也是操之过急,这种表面的“减法”只能陡增民意的不满,“敢于直面负能量,才是真的正能量”。人民日报所言极是。不过,网友反对删评固然没错,但要让文化部微博能够不删帖,不能光让文化部微博忍气吞声,网友也要拿出态度,给文化部微博以持续不删帖的动力——于情于法,网友都该这样。
于情。文化部微博表面上是个网络社交窗口,实则承载着政令发布、民意沟通等任务,代表着文化部。它的开通,也代表着文化部做好了敢于直面网友,倾听民众呼声的准备,当然也包括听那些尖锐刺耳乃至嘲讽谩骂。但问题是,文化部微博准备好了,我们就该乱喷吗?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动辄往人家“脸”上吐唾沫、喷脏污,是不道德的。文明社会,不仅现实中要文明,网上亦要如此。人与人交流讲究以理服人、尊重对方,到了网上也该这样。网友与文化部微博文明交流、良性互动,更容易解决问题。
于法。网络是言论自由的,但网络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藏污纳垢的垃圾筐。网友在行使自已的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网络自由成了网络暴力、网络诽谤,就要受到法律严惩。10月15日,“@@文化部”发出首条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公众跟帖评论汹涌,其中就有调侃、谩骂,而这些,法律是不允许的。有理说理、有事说事,有失体统、有违法律的漫骂,能解决问题吗?
文化部微博作为首个以部委名义开通的政务微博,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勇气。网友本该为其点赞,应该感谢文化部给网友一个新的沟通渠道。同时,要珍惜这个窗口,给其它部委开通官方微博的动力。如果网友一窝蜂的传递负能量,把大家说事的地方搞得乌烟瘴气,还有哪个部委敢再开通政务微博?网友一味要求政务微博不删帖,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不做出格甚至僭越道德、法制底线的言行?如今,文化部微博承诺“以不删帖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网民也要给力。(特邀评论员 王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