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与文明同行 吕泽先老先生一家三代与京剧结缘

发表时间:2013-10-09 09:09:00来源:烟台晚报

陈秀萍演出剧照。

  辅导社区旦角班成员。

  夫妻俩积极参与文艺活动。

  吕泽先到社区辅导京剧。

    在东山街道,有这样一个家庭:老少皆从事京剧事业,一家人为社区的文化事业每天忙碌奔波,这就是国家二级演员、烟台地区京剧艺术团吕泽先老先生一家。近日,吕老先生从忙碌的京剧排练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师父陈洪文做媒,吕泽先与师父的女儿陈秀萍喜结连理

  说起与京剧结缘,吕老先生爽朗地笑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1957年经学校推荐考入掖县艺术学校学习表演。1959年分到掖县京剧团工作,师从掖(县)平(度)昌(邑)地区家喻户晓的掖县京剧团团长陈洪文,开始与京剧结缘。在师父陈洪文以及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先生的指导点拨下,吕泽先好学勤练,进步极快。并于1960年被推荐到中国京剧院京剧四团进修一年。在北京生活学习了一年后,吕泽先回到剧团,地位逐渐上升,成了团里的主力演员。

  在掖县京剧团,吕泽先认识了同门师姐、师父的女儿陈秀萍。1964年夏天,由师父陈洪文做媒,吕泽先与师姐陈秀萍结为连理,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说起妻子,吕老先生语气里全是欣赏和佩服:“师姐成名较早,但却一直谦虚好学,每天天不亮就到郊外喊嗓练声,在农村的露天舞台上或是农家院舍、打谷场院练武功和其他基本功,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庇型獾鼐缤徘袄囱莩?,陈秀萍就登门拜访,向团里的名角请教,一招一式地学习。广收博采的陈秀萍戏路越来越宽,花旦、刀马旦、女扮男装、现代戏她都能驾驭,为观众留下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花木兰》、《红灯记》、《沙家浜》等不少名段。

  “我们家里从来不争电视,打开电视就是京剧频道”

  1970年,烟台地区京剧团成立,吕泽先和夫人被抽调到烟台工作。而由陈秀萍主演、吕泽先扮演配角翻译官的《红灯记》一上演,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红极一时。上世纪80年代初,吕泽先随团一起到天津演出。《玉堂春》、《美人计》、《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经典曲目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第一次演出的成功使得烟台地区京剧团在天津声名大噪。剧团随后又应邀到天津进行了两次演出。天津广播电台全程录音直播演出,时任天津市市委书记的李瑞环同志亲自到现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吕泽先等演员,带领他们在天津游玩参观。由于在天津演出的巨大成功,文化部派出采访组来考察烟台地区京剧团,并于1983年安排出国演出。此时,作为团里业务科科长的吕泽先,积极培养年轻一代演员,不厌其烦一招一式地指导。他利用出国演出的空闲时间,不断创作,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京剧《凤不还巢》,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在团里,吕泽先夫妇两人排练、演出,工作很忙。“女儿懂事,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就留在家里了,有时候团里不忙,也带着她去团里看看。”说起女儿吕娟,吕老师满脸慈爱,他为我们讲述了女儿的京剧缘:1977年,团里正在排练一部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京剧《苗岭风雪》,需要一位小演员来扮演童年的主角腊梅,正当大家发愁找不到合适演员的时候,正在院子中玩耍的小吕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作为京剧世家第三代的吕娟,第一次登上了京剧的舞台。这出戏一推出便得到了观众的赞誉,团里也多次应邀到威海、荣成等慰问演出。同年,山东省烟台市艺术学校成立,吕娟考入京剧班得以继续深造。就这样,一家三代都与京剧结了缘,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剧世家。吕泽先老人笑着说:“我们家里从来不争电视,打开电视就是京剧频道,全家人一起交流,甚至为了一句唱腔还有过‘争吵’?!?

  “能让票友们一起拉拉二胡、唱唱小曲,我们也很快乐”

  时光荏苒,女儿早已长大成人,吕泽先和老伴也逐渐老去。两人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演员、传播京剧以及创作等方面。1991年出国演出归来后,吕泽先老人参与策划了烟台京剧艺术节,将京剧传播开来。同年,他还策划举办了“中国烟台地区京剧艺术团出国汇演展览”,吸引了港城市民的争相观看,刮起了一阵“京剧热”。

  为更好地传播京剧魅力,爱好写作的吕泽先开始进行京剧创作。他同著名京剧演员、国家级京剧编导何冠奇、国家一级导演唐雁宾一起深入抗日老区体验生活、采风。在地雷战的故乡,他们找寻抗日英雄,共同创作了《越云山烽火寨》,改编了《清风亭》。吕泽先老先生参与创作的《甲午恨》还曾荣获山东省一等奖。

  1996年烟台市组织编撰《烟台文化志》,吕泽先应邀担任副主编,历时三年,在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后,这部记述了烟台文化事业发展,包括戏剧、文学、音乐、曲艺、摄影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作品终于问世。在烟台山上建立京剧艺术馆时,吕泽先也积极配合、忙里忙外。艺术馆建成后,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以及专业人士的高度点评。

  在社区,吕泽先和老伴也是文化能人。他告诉记者:“能让票友们一起走出家门,一起拉拉二胡、唱唱小曲,看着大家生活充实起来,我们也很快乐。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不管是比赛也好,晚会演出也好,只要是和大家在一起,气氛就很好?!?

  “现在社区的京剧氛围特别好,老人小孩都愿意哼上几句”

  退休后的吕泽先和老伴仍然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2011年山东省首家省级京剧文化协会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成立,二老担任艺术指导。在2012年协会成立一周年晚会上,由吕泽先设计、撰稿、编排的《鲁东礼赞》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吕泽先老人还参与编排了2012年“龙行天下”京剧歌舞晚会以及2013年烟台春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节目。

  女儿吕娟在东山街道文化站工作,为了弘扬传统国粹,她义务成立了一个旦角班,辅导社区的居民们。两位老人退休后,也主动到旦角班里义务指导?!拔颐嵌己苤С峙墓ぷ?,文化站里组织什么活动,我和老伴都带着大家积极参加,活跃活跃社区气氛?!彼亲橹┚绨嗟某稍泵嵌啻蔚酵?、招远、龙口等地义务演出,到老年公寓义务送戏,受到了当地军民的喜爱。每次演出,二老都全身心投入,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吕娟告诉我们:“他们帮着演员整理服装,帮他们化妆,京剧妆很难化,母亲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十分辛苦。每次演出,他们除了编排指导外,有时候还亲自上阵,父亲拉二胡,母亲有时候甚至都敲上了大鼓?!倍系呐γ挥邪追眩侵傅嫉纳缜∨笥研砭跋璨渭印暗谑臁切腔鹁妗泄嗌倌暌帐跤⒉磐蒲』疃芫鋈?,获得戏曲表演专业组银奖。

  2004年,吕泽先老人被烟台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聘为老专家文化艺术辅导团成员,老人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表示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看了南方留守儿童求学困难的新闻报道后,他专门写了一部京剧《野猪岭》,讲述他们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排练和演出唤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

  作为京剧世家,吕泽先夫妇同女儿一起为京剧而工作着,社区票友老张告诉我们:“吕老师和陈老师为我们社区付出了不少,他们一有时间就来帮我们排练,现在社区的京剧氛围特别好,老人小孩都会哼上几句。”“京剧博大精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京剧、了解京剧,培养更多的京剧艺术爱好者。希望更多的家庭喜欢京剧,这也算是我的心愿吧?!闭馐钦馕痪┚缋弦帐跫业男纳?。记者 曲彩云 通讯员 郑超 邵俊成 摄影报道


主题活动

更多>>
  • 1.jpg
  • 2.jpg
  • 3.jpg
  • 5.jpg
  • 4.jpg
  • 魅力烟台魅力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