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92岁的刘盛兰,感动了中国。颁奖仪式,不在颁奖现场,而是在老人的床头。这是《感动中国》的奖杯12年来首次“走出”颁奖厅。而这位走了一辈子的老人,再也走不动了,甚至连下床都做不到。他是贫穷的,更是富有的,他是吝啬的,更是慷慨的,他舍弃了很多,但追求的更多……追寻着这些矛盾和纠结,让我们走进这位平凡至伟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草根之爱,弱者之善。
刘盛兰老人,确实老了。92岁,18年,10余万元捐款,他靠“捡破烂”成全了100余名寒门学子的明天,以父亲的热情、无私的援助,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
刘盛兰老人,青春永葆。为了一个简单的承诺,他用怒放的晚年生活,照亮了受捐助者的未来,吸引着更多人以默默的、不求回报的关注,见证着他人梦想的实现。
这感动,壮如海潮,滚滚而来!
刘盛兰老人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名孤寡老人。近乎自虐的18年裸捐生活里,充满艰辛,更有无尽的欢乐。
充满艰辛,更有欢乐,刘盛兰在怒放的晚年,开启了别样“征程”———
幸福苦旅
一扇很大的窗户正对着老人的床铺,暖暖的阳光洒满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床头摆放着刘盛兰老人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的照片。
老人端坐在床上,微笑着注视着每一个进出房间的人,用手指指床边的凳子,示意人们坐下。随着身体摆动,老人的脚趾从被子里露了出来,不停地颤抖着,老人已经下不了地了。
在《感动中国》2013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办之前,记者赶赴招远,在玲珑西区日间照料中心208室,再次见到刘盛兰老人。
老人的脸上又添了几道皱纹,表情恬静,一如往昔。只有谈起他资助的学生,笑容就不曾消失。老人是幸福的。
这份幸福,是十几年近乎自我折磨式的积攒与奉献后寻求的一份安宁,是尽己所能让那些孩子远离辍学窘境的满足。
生于1922年的刘盛兰,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在饥寒交迫中勉强上了四年半学堂后,17岁的刘盛兰不得不辍学,远赴天津当起学徒工养家糊口,没能好好读书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1996年,已经74岁的刘盛兰在招远城里一家企业当门卫。那年的5月1日,刘盛兰在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境突生变故,家中只剩下他和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着辍学困境。
这一晚,刘盛兰一夜没合眼。儿时的经历浮现在眼前,辍学的痛苦历历在目,这一切,都让他无法平静。刘盛兰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很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帮一把。他说自己知道什么是苦,知道不能读书是什么滋味。
第二天,刘盛兰跑到邮局,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安心上学,并寄去了50元钱。虽然仅仅是50元钱,但对于一个月收入仅300元的七旬门卫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刘盛兰一时冲动,因为此时的他正在为生计发愁———答应给刘盛兰工作的老总得胃癌去世,刘盛兰无儿无女,如何养老是一个大问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老人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又令人感慨的捐助善举。
十块、二十块、三十块……刘盛兰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看到报纸上有上不起学的孩子,老人都会给他们捐钱。
每月300元的工资勉强糊口,那么,捐助的钱从哪里来?拾荒!
栖身招远县城一个七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刘盛兰每天在翻捡垃圾箱的同时,还留意旧报纸上那些需要资助孩子的信息。就这样,一晃八年过去了。刘盛兰吃的是垃圾箱里捡来的东西,穿的是20多年前的衣物,硬是把从牙缝里挤出来的2万块钱,一点点寄往了大江南北,前后资助了50多个孩子。
2005年初,刘盛兰老人被评为2004年度CCTV“感动中国”之“感动烟台”人物,这让他成为了烟台家喻户晓的名人,老人的捐款一如既往:2005年1月2日,刘盛兰把200元钱寄给了重庆市巴南区梁平县的女孩岳秋英;3日,老人又寄出200元钱,给远在西安的学子朱湛业,鼓励他好好学习。
然而,几天后的农历腊月二十八,一场大火,暂时结束了老人的拾荒生涯。
眼看就要过年了,上午刘盛兰给海阳市东村镇的李晓国寄去了一件棉衣,下午出门拾荒时忘记关电褥子,导致室内失火。自己的小屋被烧成灰烬。
大火熄灭后,消防车开走了,天也逐渐黑了下来。无家可归的刘盛兰老人伫立在废墟旁边,他埋怨自己的大意,懊悔自己草率。但终归要过年了,他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向40里外的蚕庄老家走去。
落魄地回到村里的老屋后,刘盛兰并没有停止他的捐助善举。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在村里“捡破烂”。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孑然一身的老人偶尔空闲下来的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一遍遍读受资助学生的来信。老人至今保存的几百封宝贵的信件,那是孩子们和他交流的唯一记载,这是对他最大的慰藉。
乔远华在信中写到:“刘爷爷,我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请爷爷不要再寄钱了,感谢刘爷爷一颗充满爱的心,希望爷爷保重身体?!鼻歉赵诶葱胖行吹剑骸耙以诎嗬镅芭琶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获得‘三好’?!焙Q粜〖驼虺录翌兜乃镅寤?、莱山解甲庄镇的李富春、栖霞西城镇大庙后村的孙镇运……
几百封信件,记载了老人对孩子们的爱,记载了孩子们对老人的敬仰,记载着老人的幸福。
对己吝啬,与人慷慨,刘盛兰以裸捐的姿态,践行着助学“承诺”———
当代武训
走过柳杭村一条窄巷,是刘盛兰老人曾住过的旧房子,院子里依然存放着老人捡来的酒瓶。这间屋子里,曾挂着有一个显眼的牌匾:“当代武训”。
早在150年前,山东冠县20岁的武七开始行乞兴学,到50岁开始兴办义塾三所,后来被清廷封为“义学正”,光绪帝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钦赐其名为“武训”,并准予建立牌坊。在很多人心中,刘盛兰老人就是“当代武训”。
十几年来,刘盛兰自己却过着如同乞丐一样,甚至有些自虐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许多年前的,而且一年就冬夏两套。
对于拾荒的经历,老人不愿多说,但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们仍然可以勾勒出他每天的生活脉络———6点多起床,早饭前先吃上降压药,然后出门挨个翻捡垃圾箱,中午的时候回来,热一下锅里的剩菜,下午继续出去捡破烂。如果遇上五天一次的集市,他会在下午捡一些白菜叶、烂土豆当自己五天的粮食,直至下一个集市的到来……刘盛兰说,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给学生捐钱却很大方,最多时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拾荒得来的微薄收入也让他力不从心:“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倍先嗣磕曜畲罂?80元订阅的报纸。在他的窗台上,放着一摞叠成细长的剪报,里面全是求助的报道。
这就是吝啬和俭朴的区别。吝啬享受对他人甚至家人自私,俭朴苦自己对他人甚至陌生人都无私。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每年有3800元的补贴,蚕庄镇政府另外每月给他200元的生活费?!拔沂且桓鲎佣疾皇A?,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绷跏⒗妓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