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尊重自然崇尚人文,莱山奏响全域协调发展曲

     编者按:1994年,烟台莱山区获批成立。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在原本沉寂和平静的土地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城市小区相继建成,北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南部生态新城加速开拓,通衢大道纵横交错,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群众生活幸福安康,一个“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现代莱山已然崛起。
  20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20年,似一支如椽大笔,在黄海之滨写下一部城市发展的“史书”。
  翻看“史书”,上面这样记载一颗明珠的璀璨、一座中心城市的崛起:人口,从1994年的几万人增至30万人;功能,从几乎无暖无路无公交,建设成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样样齐全;财政收入,从1470万元变成了27亿元……
  变化,点点滴滴,却翻天覆地、震撼人心。
  这变化,浓缩的是烟台莱山区20年城市变革的激昂凯歌———从城乡结合部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变,从脏乱差到净美亮绿的环境变迁,从传统农业到高端工业、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产业跨越。
  历经20年,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现代莱山,奏响了一首全域协调发展曲,重塑了城市的骨骼、血脉、肺脏,正在加速崛起,完美凸显。
  从郊区荒滩到现代城区 都市化莱山款款而来
  “莱山区,199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与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两区合一’体制,由牟平区的莱山镇、解甲庄镇和芝罘区的初家镇组成,因境内有莱山而得名?!闭馐恰堆烫ㄊ欣成角尽芬皇橹忻栊吹睦成?。其时,莱山不过是烟台的“郊区”。
  不只是书中记载,在老烟台人的记忆里,20年前的莱山,偏居一偶、到处“破破烂烂”?!暗笔保成角挥幸惶跄媳弊呦虻墓酆B?,其他地方都是庄稼地和荒滩,你可以想象出来,一个没有硬化路的城市是何景象?!崩成角舜蟾敝魅谓规隙鹫庋稳?。
  道路不畅仅是一个点,建区之初的莱山,城市功能几乎为“零”:全区几乎没有公交车通行,只有三个简陋的乡镇医院,学校房舍矮旧,山头到处建有采石场,而且最令人苦恼的是,年财政收入只有1470万元,下拨给每个部门的办公经费寥寥无几。
  历史的每一页,需要开拓者认真书写。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莱山区开始了城市变革的谋划。
  1994年12月,莱山区委、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1995年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以发展为主题,靠科技立区、开放兴区、三产活区,努力向经济外向化、产业科技化、管理效能化、设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发展需“硬件”支撑,改变从“改造”开始。将方向定位,将目标树立,莱山区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城市环境和城市交通两方面,由此拉开了城区建设序幕,开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1995年,莱山区把公路建设列为新区建设的首要工程,重点修建清莱路(迎春大街)、初黄路(港城东大街)两条主要干线公路,并对县乡公路和村路进行改建和扩建?!扒謇陈返男藿ǎ晌笔背跫艺蛳蚰贤ㄍ成秸虻奈ㄒ煌ǖ?,也一举奠定了今天迎春大街的商业龙头地位?!崩成角肪指本殖?、高级工程师臧明强对公路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他介绍,随后,2003年新建并重建的澳柯玛大街、长宁路、滨海中路、山海路等,如一条条银链,将莱山区南北、东西各个发展重点有机地串联为一个整体,打通了区域发展的动脉、打下了城市化的基础。
  交通网络拉开框架,城市格局随之改变。在建区之初只有凤凰小区一个城市社区的情况下,莱山区先后分三个阶段,对旧城旧村进行全面改造,一批高品质、高标准的小区拔地而起。这期间,莱山区根据发展速度,多次重新调整乡镇区域划分,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在“北部都市化,南部城市化”、“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的战略指引下,一个都市化的现代莱山拔地而起。
  从进城买菜到门口购物 城郊区变身城市中心区
  城市美不美,看“硬件”,还要看“软件”?!按右徽虐字降缴拾哽?,需要几代人的付出,需要点滴汗水的绘就,相当不易。”莱山区发改局相关人士说。
  20年前,作为“城郊”城市,莱山区不仅没有大商场,甚至连农贸市场也没有几个,居民买菜购物,要么骑车去芝罘区,要么步行到农村集市?!八帜芟氲剑裉煳颐亲≡谂涮咨枋┩晟频男∏?,出门就是大型购物商场,办公就在附近高档写字楼?!痹谛率澜绨倩豕ぷ鞯氖忻裾孕袢崭锌厮?。
  与城市建设、与社区改造同步,莱山区的商业网点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加快实施:1997年,埠岚村步行街商业网点房率先开工建设;2000年,芳华园商贸城和益丰商贸楼相继开工;眼下,新天地都市广场、宝龙、华润一个又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新世界百货、振华商厦开门运营,永旺商城、银座商城年营业收入均超过3亿元……一批服务型项目刷新着东部新高度、烟台东部CBD新形象,莱山城区日益“长高”和繁华,成为了中心城区?!懊馈碧逑衷谧菹虻母叨?,也体现在横向的广度。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骨架的完善,莱山“人”多了起来,城市热闹了起来,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也一步步向高端看齐。
  改变“脏乱差”的印象,1995年,莱山区政府出台了《烟台市莱山区门前四包责任制暂行规定》、《烟台市莱山区户外广告和标志容貌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摒弃“农村城市”帽子,对城乡环境卫生无缝隙净化?!案战ㄇ保乔诶业埂⑶教迓一?,连一个专门的卫生清洁队都没有?!崩成角枪芫指本殖こ醮韵樯?,现在,不仅全区114个村居全部实现环卫一体化处理,从事村居保洁专业人员达到近千人,而且烟大海水浴场、黄海游乐城、海昌渔人码头等全部实行了提升改造,凤凰山公园、烟台市植物园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城区绿地面积由建区时的470公顷增至目前的1480公顷。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布局完善,截至目前,该区中心区域建成道路约60条,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10万平方米,6.1万居民通上了管道天然气,人均公共绿地达20.4平方米,专业楼宇17座。起跑较晚的莱山,追上了前人步伐,谱写了一部城市发展的“传奇”。
  从局部经济到全区协调 莱山尝试全域协调发展
  20年,是一道车辙。
  时针转到2014年,有这样一条消息颇为引人瞩目:今年一季度,12项重要指标中,莱山区有10项指标增幅列全市前三位,5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这则消息的背后,昭示着一个云蒸霞蔚、杲杲出日般的现代莱山,正以清晰的思路、稳健的步伐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的莱山,开始踏入“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和“北部都市化、南部城市化”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的,追求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站在历史新的高点,莱山一方面,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优化提升服务业、抓好文化和品牌建设,实现以结构优化带动速度提高、总量扩张,在转型中实现规模做大、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加快南部大开发、北部都市化,迅速崛起莱山生态新城、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实现南北区域和城乡之间一体发展。
    明晰的目标,准确的定位,目前,莱山区城市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三大板块”表现不俗:建区20年来,作为该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和最大支点,服务业标准越来越高,现代化程度越来越深,增加值由1994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8.9亿元。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总产值从1994年的22.4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1.6亿元。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截至2013年底,全区企业已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9家、境外办事机构7家,境外投资总额达2、5亿美元,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城市经济与社会事业交相辉映,区域竞争力及城市美誉度也大大提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进区等桂冠先后花落莱山。
    20岁的莱山区,意气风发,生机勃勃;20岁的莱山区,奋发有为,高歌猛进。燃烧着激情、升腾着信心、喷涌着动力、聚合着干劲,相信莱山区站在今天的高起点上,将更好地经营着区域发展的明天。(水母网 记者 姜乾 通讯员 孔小玮)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