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烟台莱州市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把争创文明城市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坚持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开展美化城乡环境、整治公共秩序、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抓好市民素质提升,使“创城”理念深入人心,强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莱州市道德讲堂现场
莱州市道德模范颁奖现场
作为全国四德工程的发源地,从 2006年起,莱州市在全国启动实施了以孝诚爱仁为重点的“四德工程”。制定出台了《道德文化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深化四德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化为行为准则。
莱州市先后编发市民道德教育读本60多万册,拍摄了以莱州道德模范为原型的电影《山东兄弟》、《莱州义工》,创办道德文化讲堂、社区爱心服务台,开展创建 “孝德世家”、“文明集市”及“日行一善做好人、日读良句勤修身”等主题活动。
同时,全市每年开展“道德之星”、“身边好人”全民推荐评选活动,形成了5万人的先进典型库,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3人,山东省道德模范3人、山东好人10人,去年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8个重大典型之一。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该市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以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中国梦”教育、经典诵读等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心灵沟通、心灵塑造、心灵保护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山东省委宣传部连续两次在莱州召开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德工程现场观摩会;中宣部将莱州四德工程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予以推广。
莱州市金城镇
乡情馆
莱州市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在农村全面推行“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运行模式,建立起3050人的市镇村专业化保洁队伍,建成运行11处垃圾压缩式中转站,实现了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村庄全覆盖,乡村路的硬化率达到100%,打造了独具山海特色的两条百公里乡村文明生态长廊,环境优美镇比例达到80%,涌现出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金城镇等一批先进典型。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工作方面,全市构筑生态林网,重点抓好“一区两线四流域八水库”水系造林绿化工程,完成造林7.2万亩,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81%,绿化、环卫、排水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莱州市始终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工作重点,先后规划建设了掖县公园、中华月季园、河套湿地公园、南阳河公园等主题公园,投资5亿元建成市民之家,城区街头广场达到28个,持续实施百万苗木进城、管网配套工程,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朱桥镇大冢坡村学生候车室
文峰路街道阳关社区监控系统
莱州市以群众满意为最高准则,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市创新建立“月评群众最不满意问题”工作机制,在全国百强县(市)满意度调查中居第2位,在山东省“蓝黄”两区建设满意度调查中居“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第1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1个县市第2位,在烟台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一。
全市积极开展普法活动,先后代表山东省和烟台市迎接了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示范市。同时,进一步完善人防技防措施,全市技防村庄(社区)建设覆盖率达到80%,近三年刑事发案率年均下降12%。严格食品药品监管,连续10多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先后被授予首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市”等称号。
半岛龙庭秧歌舞蹈大赛
红色剧团
莱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红利,提升幸福指数。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低保、五保、新农合等各项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成为山东省首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3.2万人、百岁以上老人142人,进入全国十大长寿之乡行列。
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莱州市投资5亿元建成了市人民医院新院,成为省内县级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11处镇街卫生院、128处农村卫生室完成改造扩建,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在均衡推进城乡教育方面,近三年莱州市财政拨付义务教育预算经费年均增长24%,全市乡村少年宫达到67处,被命名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同时,该市不断繁荣发展地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书法文化、海洋文化,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年古县”等称号。
金城广场夜景
掖县公园时代楷模长廊
2012年,《莱州市道德文化建设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全市上下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由分管市级领导牵头、相关责任部门参与的五个专门工作组,市、镇(街)、村(居)三级联创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在创城工作中注重落实、落细、落小,抓好中央文明委关于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十项工作重点,深化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楼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广泛认同、积极参与。全市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1个,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村镇、社区)70个,形成了一大批文明创建品牌。
为健全机制保障,全市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责任落实、重点攻坚、督导考核、服务保障五大机制,确保创城工作科学高效推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向社会、走进群众,深入开展创城宣传、民意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的新格局。(记者 刘津彤 通讯员 史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