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162个镇街、6464个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实现全覆盖;处理能力1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二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450吨/日的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总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南部供热中心投入使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烟台市区供暖、供水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载体功能达到历史高峰期,城市管理提档升级。
117万盆草花扮靓市区
通过环境整治,园林绿化,城市环境更加靓丽。在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主次干道沿线以及城中村、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环境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排查整治。共督导清理相对集中的卫生死角800余处,解决环卫作业不规范问题720处,转运生活垃圾32.5万吨,处理生活垃圾73万吨。主干道铺设草坪2.1万平方,栽植花卉65万株,摆放草花117万盆,烟大海滨公园和虞美人广场栽植郁金香52万株,建设植物雕塑等9组,节日期间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赏;实施东炮台公园、毓璜顶公园提升改造,选拔12名园艺骨干修剪植物造型936株、造型绿篱1070米。抓好广场保洁、安全管理、秩序整治等工作,修复广场灯具260套、硬铺装地面590平方米,油漆木制品、灯具等2000余平方米,清理广场摊点6100处,举办公益宣传活动140次。强化环境艺术管理,安装道路指示牌223个,清理整治破损广告画面180余处7500平方米,维护、安装路名牌303处,拆除大型违章广告27处,清理违规户外广告、门头牌匾300处。城管部门组成7个检查组和5个督导组,每天巡查、每周督导、每月检查考核,全年共组织集中检查12次,下发通报12期,督办各类突出问题4000多个,创建道路养护及新型井盖管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示范点20多个,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市民反映的热点问题,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观。
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
城乡环境面貌也在不断提升,“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在2014年完成,县市区统筹建设城乡环卫基础设施。至2014年9月底,我市162个镇(街)、6464个村(居)已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实现100%全覆盖的目标。全市共建成120座乡镇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购置收运车辆2420台,配置垃圾箱、垃圾池等垃圾容器8万多个,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165个,招用乡镇、村居保洁员2.4万余人。近期,省住建厅对我市15个县市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情况进行考核认定,第一批11个县市区通过电话随机调查,莱山区排名全省第一。
抓好全市扬尘治理和大气污染整治,全市排查整治裸露土地586块259万平方米,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增加道路清洗频率,推动市区道路保洁由清扫向清洗转型。
市政设施建设达历史高峰期
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处理能力15万吨/日的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按期完工并于去年12月31日通水调试,处理能力1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二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450吨/日的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总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南部供热中心投入使用,市区供暖、供水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载体功能达到历史高峰期。
门楼水库泵站、珠玑加压站、宫家岛水厂除铁锰配套项目完工,实施11项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完成垃圾处理场渗沥液膜处理、垃圾渗沥液排污管线、调节池扩建等工程,争取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对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外夹河污水配套管网、辛安河污水厂污泥料仓、港站立交桥排水改造工程完工,完成19项排水、污水工程交接,定期对全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调度和信息上报。完成老城区47个涝洼点位改造和7条河道清淤,老城区雨污分流2.45平方公里,铺设各类管线41.6公里;对老城区排水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清挖检查井12.6万座次,疏通各类管道47万米,设施完好率达到94.3%。及时处理道路井盖丢损1837起,责任内公用排水设施污水外溢零投诉,责任外640起污水外溢全部垫资处理。(烟台日报 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刘平 言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