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学雷锋,他们接力前行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穿越半个世纪依旧响亮,在这响亮的歌声里,港城新“雷锋”接力前行。面馆老板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工商干部一身正气为果农保驾护航,皮影戏演员为养老院老人表演……更加接地气的志愿活动,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特色。正是他们的踊跃接力,让雷锋精神持续散发正能量。
  于仕德:15年义务帮扶老人
  皮影戏里,他是无所不能的“美猴王”,生活中,他是助人为乐的五星级义工。今年77岁的于仕德退休不久后,踏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十几年来,他坚持义务照顾四名老人,为养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
  每周末上午10点,于仕德都会戴好义工证,收拾好东西,来到西南关中街,逐一给几位孤残老人剪头发、做饭、收拾卫生,这样的习惯,于仕德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耙淮闻既坏幕幔矣龅搅饲巴吕衔?,发现他常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庇谑说禄匾渌?,上世纪七十年代,温大叔从部队转业和他成了同事,两人相处得不错,几年后温大叔转到街道工作联系就少了。1999年,温大叔的老伴去世,思念老伴的温大叔在抑郁中得了帕金森综合症。在大庙附近的农贸市场,于仕德偶遇了温大叔,当时温大叔正在买黄瓜,掏钱的时候哆哆嗦嗦掉了一地,费尽力气也没有捡起来,这一幕恰好被于仕德看到,他连忙上前帮忙将老大哥送回家中。从此,于仕德便经常到温大叔家中,帮忙收拾卫生,带他出去锻炼身体。除了温大叔,于仕德还义务照顾着另外三位老人,这三位老人有的是儿女无法照顾,有的是行动不便?!拔以诩乙菜⑼搿⒉恋?,干点活没什么。”于仕德的妻子有时还包包子和饺子送到老人家中。
  身为烟台慈善总会五星级义工,常年在敬老院、福利院演出的于仕德,也为琢磨新节目下了不少功夫:“咱不图别的,就是多几个花样,给需要帮扶的老人带去一点快乐?!庇谑说滤?。多次帮助空巢老人上门服务,十年来坚持做好事不求回报,于仕德在社区里是出了名的好老头。
    姜常论:非遗传承人的“爱心早餐”
    凛冽的寒风中,踏入小小的摔面馆,看到热气腾腾的摔面,海阳市66岁的环卫工人薛志春由衷地笑了。他忍不住搓搓粗糙的双手感叹道:“没想到扫了十几年的街,还有人能惦记着我们这群打扫卫生的,真是太感谢了?!币慌缘幕肺来Χ映で雒返懔说阃匪担骸按蠹抑沼诔陨狭巳群醴?,身上、心里都暖和了!”“天气太冷了,环卫工人劳动不容易,早饭也不顾上吃,我就想着自己做点面条,让他们吃得暖暖和和的?!彼灯鹈夥盐肺拦と颂峁┰绮?,店主姜常论的想法朴实而直接。早上四点钟,当多数人还沉睡在梦乡,郭城常论摔面馆已经亮起了灯。揉面、煮鸡蛋、熬骨汤、准备小菜……姜常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的就是让清晨劳作的环卫工人们吃上一顿热乎的早餐。等到姜常论忙活着盛出煮好的鸡蛋,整理好餐桌,摆好小菜,时钟已经指向了六点。六点半,环卫工人们风尘仆仆地赶来时。简单洗漱之后,“吸溜、吸溜……”大家“开动”起来。摔出来的面条筋道、汤醇味美,一碗面下去,顿时驱走了身上的寒冷,留下了满满的暖意??吹交肺拦と嗣锹愕难樱B鄣牧成弦舱婪懦隽诵θ?。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城摔面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今年32岁的姜常论是郭城摔面的第五代传承人,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是做郭城摔面已经有18年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一位勤劳善良的面馆老板、一碗热气腾腾的摔面、一颗浓浓的爱心,驱走了冬日的严寒,温暖了这座城市。姜常论说,小面馆虽然能力有限,但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面馆成为环卫工人一个温暖的小小“避风港”。
    孔兵基:一身正气,为果农护航
    当兵出身的孔兵基给人的感觉总是一身正气。现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牟平分局宁海工商所副所长的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市场管理员。他无私奉献、资助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的感人行动,更加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妆谑谐〖喙芄ぷ鞲谖簧瞎ぷ髁?9年。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心里想的永远是市场和经营业户,为了解情况而往返于各个困难业户的家中,就连妻子躺在分娩手术台上时,他仍一门心思扎在市场监管服务的繁忙工作中??妆谕饣跏谐〖拔鞴芈肥谐」ぷ髌诩?,仅用半年的时间就扭转了这两个市场存在的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为了加强对文兴路夜市的管理,2002年领导把孔兵基安排到夜市管理小组担任负责人,他二话没说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他面对市场上存在的欺行霸市现象,他从不危惧,用工商人员的凛然正气,感化、震慑着那些违法经营者,他从规范市场管理、公平执法、公开收费等工作入手,耐心做好每项工作,公正透明的工作方法赢得了广大经营业户的一致好评。2007年12月,孔兵基被任命为观水工商所副所长。观水镇是苹果产业大镇,每到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苹果经销商聚集在这里,部分不法商贩便利用这个机会,扰乱苹果市场秩序,也给苹果经销商造成了很大损失。为维护好市场营销秩序,给外地经销商一个公平自由的交易环境,孔兵基带领全所同志,在整个收购季节,放弃休息时间,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严格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受到果农和外地客商的广泛赞誉。2003年3月,孔兵基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芝罘区一位名叫于冰的十岁女孩,面临父亲去世、母亲多病的困境,即将失学。他毅然决定帮助于冰重返校园完成学业。从当月起,他以“一个普通人”的名义,每月如数寄去一百元钱的学费,同时还不定期带着大米、面粉、文具等物品去小于冰家探望。从2003年至今,孔兵基一直默默地为小于冰无私地奉献着。直到2009年高考前夕,孔兵基的真实身份才终于被于冰和其家人得知,并致信烟台市工商局牟平分局领导,对孔兵基同志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感人行动表示感谢。于冰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医科大学。
    张爱丽:“全能”公益达人
    一个柔弱的女子,扛起了工作、家庭、公益三份责任,蓬莱市畜牧局兽药饲料科科长张爱丽获得交口称赞。
  张爱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服务热情,工作之余,经常深入基层养殖户,了解养殖户所需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她孝亲敬老,在家中承担起照顾双方老人的责任,结婚10余年,从没和丈夫、公婆红过脸。母亲再婚后,她待继父犹如亲生,嘘寒问暖,陪伴在老人左右,被评为“优秀孝亲敬老好儿女”。张爱丽热心公益,从2007年开始,每年资助两名春蕾女童,帮助她们完成学业,还不定期的为她们捎去书包、笔、本子等学习用品,天冷时送去御寒的衣物,逢年过节送去年货,在她的资助下,两名女童已经上初中,学习成绩优异。她不仅在物质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还经常给资助的贫困女童写信,通过贴心的沟通交流,在精神上鼓励她们,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自卑心理,成为阳光女孩。张爱丽还经常义务到敬老院帮助擦玻璃、打扫卫生、包饺子、为老人理发等活动中,为老人送去温暖;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与蓬莱的环卫工人一起清扫街道,清除野广告,夏天在海边沙滩捡拾垃圾,被朋友们称为“环保小卫士”。自1997年开始,张爱丽每年坚持义务献血,累计献血量超过6000毫升。她常年坚持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包饺子、义务理发,为老人送去温暖。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周边的亲友和同事共同参与公益事业,有了孩子之后,她还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她和同事们发起成立了蓬莱市畜牧局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定期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捡拾垃圾、清理小广告、维护交通秩序等活动,并参与到救助春蕾儿童、帮扶空巢老人等活动中。
    柳建功:公益脚步遍布梨乡大地
    梨乡莱阳活跃着一支这样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工薪阶层,有下岗职工,还有生活来源需要依靠子女提供的家庭妇女,年龄最大的已经84岁。这个由最普通人组成的慈善义工博爱服务队活跃在城乡、村居、社区等梨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向社会汇聚传递助人为乐的正能量。
  柳建功便是莱阳市慈善义工博爱服务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莱阳慈善义工博爱服务队先后走进10余所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米、油、面等日常生活用品,帮助老人清洗衣物、理发、剪指甲,并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他组织义工们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等场所开展卫生清扫活动10余次;在清明节期间,帮助烈士陵园维持陵园工作秩序,清扫垃圾,为祭扫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积极参加“莱阳市首届公益行走活动”,通过环保步行向公众传递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低碳环保理念……一年来,柳建功和博爱服务队的慈善义工们先后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救助困难家庭100余户,累计服务5000余小时。柳建功还积极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款捐物。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组织义工们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8.7万元;得知莱阳九中学生闫伟利因母亲患精神病导致生活困难面临失学困境后,他们每年为闫伟利捐款4000元,资助他完成学业;越战老兵徐世连遭遇车祸却没钱做手术,他们主动送去医疗救助金5000元;莱阳“瓷娃娃”孙松医疗费困难,他们自发为他捐款5000元;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没有校服,他们专门定制了100余套春秋校服,送到了孩子们手上……自博爱服务队成立以来,义工们用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向社会无偿捐助善款已达20余万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柳建功和博爱服务队的慈善义工们付出不图回报,用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和感动着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王广红:不遗余力助学助困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慈善义工的精神写照,也是长岛志愿者王广红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助学、助老还是助困,她时时挂在心头、事事冲在前头,用自己的满腔热忱、点滴行动和闪光足迹,生动诠释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慈善义工精神。助学,她是莘莘学子的爱心姐姐。她带头出资,帮扶了5名贫困小学生,同时多方奔走,热心呼吁,为多名贫困学生找到“一对一”爱心帮扶人士,为三所学校近30名贫困学生争取到了每人300-500元不等的定额助学金,总额达到数万元,使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相对可靠的物质保障。她主持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六一贫困学子圆梦”行动等多场次爱心活动,为贫困学生和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全社会弘扬了“爱心助学、慈善同行”的社会风尚。助老,她是世纪老人的孝心孙女。王沟村“百岁老人”郭凤兰,南、北长山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无论节假日还是工作空闲时间,都会见到王广红和队友们的身影,为老人换洗被褥、梳洗鬓发,带领小义工们给老人们唱歌跳舞做游戏,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得到了改善,晚年生活又重新焕发出幸福的光彩。助困,她是残疾兄弟的慈心妈妈。城区后山上有一对残疾兄弟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和队友们积极为他们争取救济款,组织爱心人士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照料他们洗澡、理发,还帮助修缮房屋、更换门窗,收获玉米、花生和地瓜。(烟台日报  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刘宪营 姜长雨 方遒 景方毅 孙凯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