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的题词,时隔半个多世纪依旧激励着人们向善前行。在港城烟台,就活跃着这样一批“活雷锋”,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或为退休职工,或为社区居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韩国志愿者,有法国投资顾问。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共同践行雷锋精神。雷锋日,向他们致敬!
刘盛兰:拾荒老人书写“心灵答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闭馐?013年度“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刘盛兰老人的评价。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担任保管员。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绷跏⒗妓怠C刻烨逶?,刘盛兰起床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8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彼淙唤址凰牧诤颓灼菝鞘背8愠缘?,但老人还是不舍得多吃一口。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在当今时代,刘盛兰这种与人为善的理念着实令人动容。他的行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份值得我们自省的“心灵答卷”。
安立盛:爱管“闲事”半辈子
在烟台市西炮台社区,有位老人特爱“管闲事”——为楼梯安扶手,自费粉刷楼道,资助贫困学生……只要看到别人有难处,他的心里就着急。他就是芝罘区西炮台社区的安立盛,一个管了大半辈子“闲事”的人。2003年,安立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虽然退休了,但安立盛为社区工作的劲头却没减。他闲不住,周围群众谁家遇到困难,他都热心帮忙。虽然退休后的收入减少了许多,但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安立盛利用自家棚房,办了个“欢乐话吧”。电话亭办了一年多了,安立盛先后拿出1000多元救助辖区困难户、困难学生。有些单位卫生责任区内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安立盛就尽力去做说服工作,但对那些确实不配合的“钉子户”,安立盛也毫不客气,带上相机,拍下照片,在社区宣传栏上进行“曝光”,慢慢地社区的卫生越来越好,“倔老头”的名声也在社区传开。在负责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期间,安立盛先后抓获盗窃犯罪嫌疑人10余人次,追回赃款3万多元,协助公安部门破获两起万元以上的偷盗、诈骗犯罪。安立盛发现,尽管楼长让各家轮流清扫楼道,由于缺乏监督,卫生差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安立盛便和老伴商量,把楼道卫生包下来,每天坚持清扫,并自己花钱买来涂料,将墙壁粉刷一新。安立盛住的是老楼,从一楼到五楼没有扶手,上下楼很不安全,安立盛便自己出钱买来钢管,自己动手给每层楼都安装上扶手,老人、小孩上下楼方便安全了。为了减少邻里纠纷,安立盛一直用自家的电为全楼的楼梯照明,这样既解除了邻里之间的矛盾,又给居民提供了方便。在安立盛的努力下,西炮台社区的邻里关系融洽了、团结了,安立盛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孔德娟:残疾儿子的精神灯塔
在芝罘区奇山街道,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叫孔德娟,30年来,独自抚养因先天性脑瘫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又在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帮助下,成立了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2013年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多场次,服务人群达400多人。别看孔德娟性格开朗,其实她在生活中历尽了风雨。30多年来,她独自抚养患有脑瘫的儿子,仅靠一份公厕保洁员的微薄收入来支撑全家。即便是这样,孔德娟也没有向困难低头。儿子没法上学,孔德娟便拜托邻居家孩子教儿子学习,闲暇时她还鼓励儿子苦练电脑技能,让患病的儿子学会了用双脚打字,学会了上网。渐渐地,孔德娟的儿子变得更加乐观了。他学以致用,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了一家电脑维修部,免费为身边的残疾人士提供上门服务。在发现自己小区内也有一名患脑瘫的年轻女孩之后,孔德娟母子跟女孩交上了朋友,定期上门看望。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孩甚至学会了单个手指打字,创作出5千多字的散文,名为《爱的陪伴》。渐渐地,在孔德娟母子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在母亲45岁生日那天,孔德娟的儿子用脚打出了这样的文字:“妈妈,你的头发白了,是为儿子白的。我从未因残疾而感到不幸,我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而庆幸?!比缃?,孔德娟的儿子也加入到了志愿服务队,母子俩一起努力付出,传递着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去年4月,孔德娟母子一起签定遗体捐献手续,他们说:“活的时候不忘奉献,百年之后还要感恩?!笨椎戮瓿⒕〖枘牙Э?,遇到无数的挫折与磨难,却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让她把无私的爱奉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许振珊:“做义工是一生的事”
20多年来,她依靠强大的毅力和深厚的母爱,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和压力,坚持照料残疾的儿子,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如今,她又将这份伟大的母爱化作对社会的大爱,同儿子一起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成了义工、网友口中的“月亮姐姐”,凭一己之力与几千名各地慈善义工保持联系,她就是许振珊,一个让爱的阳光播撒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女人。年过六旬的许振珊曾在烟台服装研究所、服装设计院工作。丈夫去世后,她自2006年起带着脑残二级、肢残三级的儿子一起参加义工。2006年,许振珊在一次活动中,偶然结识了牟平白血病女孩周晋芳。许振珊便组织义工两次为女孩募捐,平时则用陪床、送饭的方式表达关爱。2010年3月5日,许振珊的儿子姚俊在母亲和义工许清华的带领下到沈阳部队463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治疗。到了医院一看,比儿子病情严重的患者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也很多。和儿子商量后,许振珊娘俩决定在医院里做义工。由于上午要做腰穿,他们就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帮病友做锻炼、楼上楼下跑腿、端饭。通过网上联系,姚俊和许振珊、许清华三名烟台义工参加了沈阳各大院校义工志愿者组织的“擦亮沈阳城”活动。许振珊说,每当自己戴上义工标志卡,就感到有种责任,只要有时间,只要有义工活动,她都会积极参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了我,让我走到今天,我一定要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回报社会?!毙碚裆核怠?
贺伯特:烟台的“洋劳?!?
麦克·贺伯特是烟台有名的“洋劳模”。他曾职就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赫斯特公司,26年前受命踏上中国的土地。2000年,他成为烟台市投资促进局高级顾问。贺伯特工作努力,几乎每天加班到下午6点半,周六和周末也常常来单位处理函电。他总是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和一张磨破了的英文版烟台地图,有不明白的中文就记在小本上,无论身在何处,他总是随时随地介绍烟台。有人曾称赞贺伯特是“和平年代经济战线上的白求恩”,作为一个志愿者,他的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仅刚刚来烟工作的前5年,贺伯特就走遍了烟台12个县市区,考察了近300家中方企业,收集了300多个对外招商项目,在贺伯特任投资促进局高级顾问以前,欧盟在烟台的投资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烟台市面向欧洲大公司招商几乎是空白,之后的5年时间里,在他的推动下,烟台市与800多家欧盟知名公司和中介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贺伯特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烟台,他时刻以一名“烟台市荣誉市民”的身份,为宣传烟台的投资环境和开放形象尽心尽力。在其推动下,德国工商总会等30多家境外商协组织、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多次撰文或刊发报道,向欧洲企业界展示了烟台良好的投资环境。
朴正男:幸福的“异国公益梦”
朴正男,一个地地道道的韩国人,心中却一直有个“中国公益梦”。自1996年来烟经商至今,朴正男已在烟台生活了近20年。早些年由于语言不通,又不熟悉当地环境,朴正男并没有找到做公益的好渠道,但他想要在中国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的梦想却从未断过。后来,芝罘区开展的“善行芝罘·微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他,在芝罘区文明办的支持下,朴正男组建了“爱在烟台·中韩友人”志愿服务队,并成为了队长。从最初的200多人,到现在的600多人。他们为维护城市环境不遗余力,还定期到老年公寓照顾老年人,走进社区教孩子们学习韩语,在烟台各大节会上充当翻译和引导员。现在,几乎每个周他们都会组织公益活动,而活动经费除了爱心企业赞助和志愿者捐助外,其他都是朴正男自掏腰包。今年,朴正男组织开展了中韩家庭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目前已经与芝罘辖区的60多个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他本人也已经帮扶了5户困难家庭。朴正男和他的中韩友人志愿服务队,已经把烟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鞍谘烫āぶ泻讶恕敝驹刚叽蠖拥淖谥际恰肮匕恕⒐匕缁?、关爱自然”。朴正男说:“奉献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无偿帮助他人。帮助他人获得幸福,自己也就获得了幸福?!保ㄑ烫ㄈ毡?nbsp;实习记者 钟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