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拔逡弧惫世投隰弑碚萌投7逗拖冉ぷ髡叽蠡嵘现赋觯骸袄投侨死嗟谋局驶疃投馊?、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nbsp;
近年来,烟台市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为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今日起选取部分全国、全省和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进行报道,集中展示烟台劳模的风采。
孙志辉:焊花点亮“蓝色青春”
防护镜外笼罩着柔和的蓝光,蓝光之外飞溅着夺目耀眼的焊花。透过防护镜,蓝色梦想在此升腾。孙志辉,植根于焊接生产第一线近20年的烟台冰轮制造事业部压力容器厂的普通焊工,用他手中的焊枪点亮了蓝色的青春。摸爬滚打,百炼成金。为了掌握顶尖的焊接技术,孙志辉经?!盎彝吠亮场钡卦谌萜髂诿蓝鲂∈?,头发被烧焦,鼻孔里面全是黑灰,工作服上布满了烧孔,用手一拉,袖子就会掉下来。学习仰焊技术时,他对着头顶的钢板反复练习,滚烫的铁水经常流进了脖子,身上立即鼓起了成片的水泡。由于长年浸在焊花的炙烤和焊接?;て逯?,他身上的皮肤不知道脱掉了多少层,手臂和脸上深褐色的斑点增加了一批又一批,可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在为日本制作除霜机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紫铜管焊接,克服了管路工艺复杂、角度刁钻等困难,一举突破了预热与融合温度等技术难关,焊接合格率达99%。
2013年,公司承揽了川崎供暖工程配套的大型溴化锂配套辅机,是压力容器厂当时承揽的单笔最大合同。在充满挑战性和风险性的情况下,孙志辉带领20多个工人吃住在工地,最长时间单天连续工作20个小时,历时38天终于一次性通过了用户验收,率先实现了在化工、食品、汽车等领域的焊接技术的首次“破冰”。
孙志辉对旧的钨极氩弧焊机的供气系统和水冷系统进行了改进,打破了紫铜与多种金属不融合的技术瓶颈。2014年,他依托孙志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迎来创新春天。他结合德国制冷展高参数要求,突破性攻克青铝铜焊接方法,产品合格率从95%达到现在的99.8%。多年来,他进行的各种技术创新与改选30余项,使焊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4.5倍,产值提高了5.5倍,为公司大举进军化工、核电、船舶等新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烟台冰轮焊接工艺史上的奇迹,树立了新时代新蓝领的高大形象。
李红新:练就绝活儿的“带电超人”
在烟台供电公司综合楼配电工区,一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李红新和来自带电作业班的几个同事正凑在一起探讨着带电作业时遇到的难题。这里,就是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工作室的“烟台供电公司李红新劳模创新工作室”。20多年来,李红新始终立足供电生产一线,兢兢业业,创新攻关,在带电作业领域创造了三个“全国业界第一”———攻克难关开创先河,成为“全国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带领班组开展带电作业8600多次,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7亿元,成为全国带电作业次数最多的人;以他的团队实践为蓝本的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演示片发行全国,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也创全国之最。
1996年,烟台供电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承诺制服务。公司在配电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时,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是一个无法突破的难题,作为业务骨干,李红新住进实验室,克服种种困难,在模拟线路上进行了1000余次实验,终于攻克了这个当时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的技术。李红新让国内同行大开眼界,敬佩不已,“带电超人”的名号和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技术从此传遍全国业界。
作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是李红新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带领班组成功改良工作步骤和作业工具,解决了多项技术和操作难题,累计节省检修施工费用400万元。他一诺千金,“用心”服务,先后完成奥运保电、亚沙会保电、重要客户带电抢修作业等多项重点任务,为客户多供电量8500多万千瓦时。2013年10月,他采取旁路电缆不停电作业法成功更换10千伏分支箱,创造了山东省首次实际操作成功案例。
常建富:带全村百姓“向大山宣战”
“群众不富,人心不服”、“老百姓的梦就是我的梦”———这是栖霞市桃村镇国路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建富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在长达24年的基层村干部履职过程中,常建富怀着一颗一心为百姓谋利益的赤子之心,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治山治水、治穷治乱,硬是把一个拥有810户、2257名村民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拥有“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等多项殊荣的美丽乡村。
1991年受组织安排,常建富回到了当时栖霞最贫穷的国路夼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彼时的国路夼村人均收入只有250元,债务高达76万元。如何把这个“山高手摸天、石岭梯子田、九峰五十顶、地大如瓢碗”的贫瘠山村改变模样,成为常建富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心事。他动员全村92名党员带领全村百姓向大山宣战,劈山开岭拓荒植果。历时13年,奇迹般地在陡峭的荒山野岭上实施了“五个千亩”果业致富工程,全村2257名村民实现人均收入1.7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路夼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为解决村民上山种地没有道路、浇地没有水源的现实困难,常建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山筑路,硬化环山道路60多公里,实现了山山相通、峰峰相连;开挖水塘14座,建扬水站6座,建蓄水池126个,铺设管道300多华里,兴修其它各种水利设施60多种,建成4700亩节水工程基地,成为全省最早全面实现节水型灌溉的山区村;投资150余万元,挖水井、铺管道,为全村810户百姓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现在,村里还有了“百果园”、“三神谷”、“三仙洞”三大旅游景区、32个景点及“农家乐”果园采摘系列旅游项目,成为享誉全国的“烟台市国路夼生态旅游区”。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世外桃源”,昔日的深山大夼变成了“聚宝盆”。
王晓楠:最美笑脸成蓬莱名片
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多年,王晓楠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激情,从一名景区讲解员成长为全国旅游行业的优秀人才、授课专家、服务标杆。她的笑脸,也成为一张靓丽的蓬莱名片。自从成为了蓬莱阁一名专业导游员,王晓楠就爱上了这份工作。她苦练语言基本功、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挖掘蓬莱的历史文化内涵。她从大量有关蓬莱阁历史沿革、古典建筑、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等书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讲解风格。她曾先后为近二十万名游客提供过导游服务,连续十几年始终保持100%的游客满意率。作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导游,王晓楠还担负起了传承、弘扬、拓展蓬莱阁历史文化的重任。先后编写了三万余字的景点解说词,使景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2009年王晓楠入选国家旅游局“名导进课堂”工程,成为首批师资库专家成员,先后在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南京旅游学院、云南昆明学院、山东旅游学院等众多旅游院校传授导游技艺,宣传蓬莱旅游文化。并于2010年4月,走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讲堂,为“世博金牌导游队伍”授课,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赞誉。她言传身教,亲自进行导游培训和授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导游技巧。王晓楠提出了要将因势利导、培养特色、挖掘潜能为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景区对外宣传上,组建了宣传工作创作小组,借助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对景区的节庆活动和热点新闻进行了及时报道。在服务质量提升上,她创新性的引入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每月在门卫、殿室、票务岗位中分别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岗”评比和“服务标兵”评选,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游客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测评,在各级5A级景区游客满意度暗访测评中,蓬莱阁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名列前茅。
黄留业:病魔手里抢生命
他医术精湛,多次填补世界和医学史空白,一次次从病魔手里抢回生命; 一家三口蜗居于39平方的房改房,因为从这里奔到手术台前只需要5分钟时间;当主任的16年时间未休过一个半天,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6个小时,平均一天的手术量12例,未收过患者一例红包。他就是烟台毓璜顶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黄留业。
提起黄留业教授,很多经他救治过的患者都赞不绝口。作为烟台毓璜顶医院业务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及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十佳医师,黄留业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救死扶伤一线。
近10余年来,他成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1项,其中填补国际空白1项,国内空白3项,省内空白10余项。多次受邀到全国学术会议和三甲医院进行学术讲座及手术演示。2011年12月在第六届省消化内镜年会上,他演示的内镜手术经全省同行专家评比总分居全省第一。获计划内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从医30年来,他始终秉承救死扶伤精神,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始终将患者利益放于首位。年均操作高难度的内镜手术2600余例,无论深夜凌晨,无论刮风下雨,他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为了使广大胆石症的病人避免开刀之苦,他长期暴露在放射线中没有退却,以至于白血球降至正常人一半,经常感冒发烧,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从医以来,他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纠纷及差错。他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吃请”及红包,深受患者、同事及社会的好评。1999年3月至今他任消化内科主任后,科室出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由1999年初仅有17张床位的基础较薄弱科室发展到现在拥有150张床位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省临床重点专科,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全省卫生系统首位十大质量品牌科室,首批省级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并连续16年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烟台日报 记者 钟嘉琳 通讯员 宋煜 李云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