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烟台市刘盛兰、孔德娟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发表时间:2015-10-14 07:44:00来源:烟台文明网

     烟台文明网10月14日讯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揭晓,来自烟台的刘盛兰、孔德娟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为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充分展现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今年,举办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主办单位周密安排、精心实施,按照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民主投票评选等程序,严谨有序地完成了评选组织工作。根据评选结果,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王福昌等62名同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廖理纯等265名同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我市刘盛兰、孔德娟名列提名奖之中。
    这些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默默奉献、心系人民,展现了人性之美。道德模范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长河中编织出光辉璀璨的道德星空。道德模范还用高尚精神感染人,引领社会发展,如明灯一般照耀人们奔向前路,争当新时代的建设者、中国梦的践行者。
    据了解,全国道德模范是道德领域最高殊荣,共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奖项,每年由省市区(县)各级文明委层层推荐产生,入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后,由全国网民投票的形式,最终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今年山东省有10名候选人入围道德模范提名,其中烟台2人,分别是芝罘区推荐的孔德娟和招远市推荐的刘盛兰老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盛兰

    1923年9月出生的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自1996年起,靠拾荒资助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学,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家庭发生变故,面临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这位中学生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只要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往外寄钱,帮助最多的是失学的孩子。
    刘盛兰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汇款单,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刘盛兰是五?;?,镇上每月给他200元养老金,他又把大多数养老金都拿去资助困难学生。
    18年来,刘盛兰老人把自己10万多元的积蓄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近百个孩子。
    刘盛兰荣获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孔德娟 

    1957年2月出生的孔德娟,是芝罘区奇山街道奇中社区居民。她用坚强母爱为脑瘫儿子撑起一片温暖天空,抚养儿子成为一个善良阳光、心智健全的孩子;和儿子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把温暖、乐观传递给更多人。
    1983年,26岁的孔德娟妊娠患合并急性阑尾炎,儿子出生后患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障碍,四肢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丈夫又和她离了婚。绝望的孔德娟试图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重生后的她,看着襁褓中的儿子,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孔德娟将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一日三餐馒头咸菜。为了赚钱,她白天上班,晚上给工厂干零活,抽空再干些糊纸盒、压瓶子盖、钉扣缝裤脚等杂活。在她心中,点点血汗钱就是儿子的救命钱。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她好几次晕倒在大街上,早在30多岁时头发就已花白。但无论怎样艰难,她都不灰心、不放弃。
    2006年,孔德娟父亲病重,她雇了一个临时保姆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自己则24小时照顾父亲,身体力行影响着儿子。1996年,她开始教儿子学习电脑、用脚打字。当儿子用脚趾在电脑上打出“妈妈为我头发都白了,我爱我的妈妈”时,坚强的她禁不住热泪盈眶。
    2013年,孔德娟和儿子成立了芝罘区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队员500多人,开展志愿服务80多场次,服务人群达600多人次。孔德娟荣登“中国好人榜”。(《今晨6点》记者 申吉忠)

 

 

主题活动

更多>>
  • 1.jpg
  • 2.jpg
  • 3.jpg
  • 5.jpg
  • 4.jpg
  • 魅力烟台魅力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