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纪念碑
地雷战实景演出
70年前,日寇铁蹄踏入海阳,并设置据点,面对严峻形势,海阳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没有囿于当前恶劣的斗争条件,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土法上马,打造石雷,自碾炸药,并根据作战需求,发明了“脚踏雷”、“水雷”等多种地雷,并在路口、河滩、粮囤、井台等凡是敌人魔爪能伸到的地方都埋下地雷,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沉痛地打击了日寇侵略者。时光荏苒,那场昂扬激越的“地雷战”抗战往事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远去,而是化作一种精神力量,继续指引我们继续前进。如今,在地雷战精神火炬的指引下,海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全民齐动员,文明乡村建设村村见成效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海阳人民团结抗战,一致对外,依靠群众的智慧与才能,沉痛打击了侵略者。作为革命老区,海阳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海阳市砥砺作为,发挥 “拼搏、担当、创新、卓越”地雷战精神,全市上下联动,营造出 “互相比、不服输、你美我更美”的比赶氛围,2013年11月以来,共高标准打造238条乡村文明示范街,建成712块善行义举四德榜,建榜率95%以上,硬化道路19万米,清理、浆砌河道7500米,种植绿化苗木20000余株,美化文化墙23500多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1.8万多平方米,落实村级保洁员1200余人,清理三大堆600多吨,实现了村容整洁、村风淳朴、村民和谐的建设目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海阳市方圆街道镐地村对涌现的身边好人上榜公示海阳市方圆街道镐地村对涌现的身边好人上榜公示
为迎接2015年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海阳市广大干群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局面,年度农村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三名。藉此,海阳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让群众得利受益,也为海阳市打造经济增长极注入强劲动力。
人人都参与,文化活动处处传佳音
海阳是地雷战的故乡,也是大秧歌的故乡。热情、奔放、活泼的海阳大秧歌600年薪火相传,已经成为海阳民俗文化的“金字招牌”,民间就有“没有秧歌不成年”之说。大秧歌代表着海阳人民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在当年的战斗烽火中,海阳大秧歌成为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成为支撑群众坚持战斗的精神脊梁。
现在,海阳市以大秧歌为载体,市、镇、村三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老、中、青、少“四代” 文艺骨干齐全完备,全市每年举办各种大型文艺活动20余场次,每年的秧歌贺年会、秧歌健身舞汇演更是点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激情。朱吴镇健身操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 9月19日,全镇68支健身队在镇文化广场上激烈角逐,动感欢快、舞姿优美的舞蹈吸引近7000余人前来观看,呈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沙滩足球乐亦在其中
同时,为了鼓舞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海阳市专门启动文化乡村示范工程,对镇村两级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配备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拨付专项资金配齐人员、设备,并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率,有的乡镇甚至村村有秧歌、户户有把式、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让乡村文化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志愿者们在清理沙滩上的垃圾
近年来,海阳市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框架,志愿服务队员实现系统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常态化开展。形成了“四关爱”“邻里守望”等多项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市共组建志愿服务队34支,并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组建“交通、医疗、环保、科普、文艺”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15支,与9家敬老院、36家中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卫生洒扫、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