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YMG记者杨健摄影报道)由烟台晚报与烟台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烟台市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藏家进馆一睹“国宝”真容。在对这些一度散佚于民间、难见天日的国宝啧啧惊叹之余,观众也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些宝贝是怎样进入博物馆的藏品库,从而与广大市民见面的?YMG记者近日专程走访市博物馆,为您揭开镇馆之宝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玉瓶宝刀从沙俄兵手中重金购回
藏于烟台博物馆的骊龙护珠玉瓶和乾隆御用宝腾振远腰刀,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可谓十分熟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首次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彩色插页中,有两幅文物照片,一为“骊龙护珠玉瓶”,一为“宝腾”“振远”腰刀,(见照片)。这二件文物均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分别为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文物。
“骊龙护珠玉瓶”和“宝腾”“振远”腰刀均制作于清乾隆年间,为乾隆皇帝心爱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公然宣布准许士兵“为所欲为三天”,玉瓶和腰刀就是在这时被侵略者抢走。抢走玉瓶的是沙俄兵,他跑到黑龙江双城子“长发福”杂货店销赃。店主人杨鉴堂乃烟台人氏,对八国联军暴行早就恨得切齿,一见玉瓶,心中已明白其来历。他不忍祖国文物流落异邦,在手中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不惜重金买下玉瓶。后来杨先生将玉瓶带回烟台。杨先生故去后,其子杨景韩深知父亲珍藏玉瓶的苦心,恐有不测,埋于地下。日伪闻讯,曾软硬兼施,强行索取,杨景韩始终守口如瓶,一丝不露。新中国成立后,年已八旬的杨景韩老先生率儿孙从地下挖出玉瓶献给国家,以表达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
抢走腰刀的也是沙俄兵。事也凑巧,烟台人纪丰泰当时在海参崴当通事(翻译),一日见当街一沙俄兵,手执腰刀,扬言要换酒喝,纪丰泰一见腰刀,便知是祖国文物。他基于爱国深情,毅然出资购得腰刀带回祖国。后其孙将腰刀卖给文物收藏家彭子符先生,彭子符晚年将腰刀献给烟台市博物馆收藏。
金农佛像轴险被当做柴火烧掉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来烟台,在原烟台地区博物馆见到清金农佛像轴,大为震惊,连呼:“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张老感慨地说:“这幅画我寻找了四十多年,认为早已流失海外,未料想完好地收藏在烟台,万幸!万幸!”之后不少文物鉴赏家和著名书画家慕名来烟,一睹为快。叶剑英元帅生前来烟台时,亦曾兴奋地观赏了这幅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定为一级精品的传世佳作。
金农(公元1687-1764),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佛像为绢本,高117厘米,宽47.2厘米,是金农的代表作,以“游丝描”、“金错刀”为技法,突出装饰性,意态雍容、法相庄严,两侧用金农独创的漆书题跋,与画相得益彰,实为稀世珍宝。可佛像是怎样入藏到烟台博物馆呢?
此画原藏在潍县十笏园(今潍坊市博物馆馆址)丁家,后流入黄县城丁百万手中。上世纪40年代土改复查时,丁家浮财被分,在丁家扛长工的老林见丁氏庄园内丢弃有两捆字画,便带回家让老伴当柴烧。老伴埋怨他净拿些没用的,顺手丢到阁楼梁上,再也没有理会。上世纪60年代初,原烟台地区博物馆在黄县西松岗村用重金收购古画,老林听说后,想起放在阁梁上的两捆字画,连忙找到博物馆的同志,说,“这东西我家有两捆。”博物馆同志便跟着到了他家,从阁梁上取下两捆包着厚厚尘土的字画,数了数,共70余幅。
老林说:“这东西原准备当柴烧,因为放在阁梁上,早就忘了,国家有用,就都拿去吧?!辈┪锕莸耐颈闳看匮烫?,经逐件拣选鉴定,从中发现了金农佛像轴及50余幅有价值的字画。原烟台专署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拨给专款,全部收购。当博物馆同志专程到黄县林家,登门付给重金时,老林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两捆柴火值这么多钱,公家办事就是不坑人!”
唐伯虎真迹来烟台
“画面宏伟雄健,布局层次分明,行笔秀润缜密,线条变幻流畅;画中层次深远,平中见奇,静中有动。笔墨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峻拔气势,又具文人画秀润空灵的韵致”。作为唐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灌木丛篁图》刚来到市博物馆时,却绝不是如今精美绝伦、品相完好的姿态。
《灌木丛篁图》原为掖县(今莱州市)赵家收藏。赵家先人赵焕,字文光,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十四年在南京任右都御史,那时距唐寅谢世60多年。几经变故,该画流传到掖县文化馆。
1963年,《灌木丛篁图》移交原烟台地区博物馆,移交时画面破损严重,后经专家揭裱修复,才使这幅历尽沧桑的国画精品,至今完好无损地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