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殷红的血液,带着温热的体温,欢腾地奔流在血袋里,那是我放大的微笑,也是我浓缩的爱意,更是我生命的献礼。
我是爱心的天使,撕开病魔的阴霾,将生命源头的活水,补充给脆弱的身体,让备受折磨的生命,感受爱的气息。
人生不需浓墨重彩,义举不用惊天动地,只需鼓足小小的勇气,
无偿献血力所能及,奉献爱心情感真挚,生命便显得很有意义?!断籽姹省烦旅卧?
生命的血缘
于军,对于名字很多人都熟悉,她是烟台首批“献血状元”之一,曾荣获烟台市精神文明“十佳市民”、“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还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1996年的一天,于军偶然看到一篇介绍一位青年多年参与无偿献血的事迹,当天下午,她立即赶到血站,第一次献出了200毫升鲜血。从此,她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了第一次的献血体验,于军从此打开了奉献爱心的阀门。之后的两年时间,她献血达2000多毫升。那时《献血法》刚刚颁布实施,人们对无偿献血还不理解,周围不少人对于军献血的举动充满了不解与嘲讽。在最难过的时候,于军的老母亲含泪拉着女儿的手说道:“虽然那些人说的难听,但那是因为他们对献血有偏见。我是个农村妇女,也不识得几个字,但我知道这是救人积德的好事,你放心做吧,妈支持你……”母亲的一番鼓励,让于军的心中多了一份坚韧,从此在这条爱心之路上默默奉献着。
1999年12月的一天,烟台毓璜顶医院一位血液病患者病情恶化,生命垂危,急需新鲜血小板。血站工作人员与于军联系后,她立即来到血站,捐献了一袋血小板,病人输注后转危为安……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会上,于军与另一位“献血状元”李孔吾相识。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增添了彼此间的了解,使两颗淳朴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每当提起恋爱经过,于军和李孔吾便感激地说:是“无偿献血”为他们搭起了爱的桥梁。2004年,他们健康、活泼的女儿出生了。她为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幸福。值得一提的是,现年9岁的小艾颖已是烟台市“红色爱心之家”中年龄最小的无偿献血服务志愿者。
像于军和她的家人们一样,默默奉献的献血者数以万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他们内心充满关爱,因为血缘而成为最亲密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与朋友。他们以无偿献血这种方式,在奉献之路上携手前行,收获着快乐和幸福。
生命的馈赠
Rh(-)血型在汉族人群中所占比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Rh(-)血型的存在,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或孕妇流产死胎的发生。为保障稀有血型临床输血安全,烟台市中心血站专门成立了稀有血型QQ群,目前已有300多名稀有血型成员。他们时刻关注着用血信息并随时做好献血准备,每当有紧急用血情况发生,就会在第一时间奉献出热血挽救他人生命。
今年53岁的烟台市中心血站职工刘丽静,是Rh(D)阴性A型血,迄今已无偿献血10000多毫升。她多次参加应急献血,先后挽救了多位产妇的生命。
2008年10月16日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莱州一名产妇大出血,急需A型Rh 阴性血液,且难以配型成功,请求支援!”这位产妇家住偏远山村,第二胎在医院检查时,发现孩子已胎死腹中,随后莱州某医院为其做了引产手术后,手术中该产妇突然出现大出血,医院发现她是A型Rh(D)阴性稀有血型者,于是立即向烟台市中心血站发出了求助。
市中心血站当时正好有A型Rh(D)阴性血库存,接到求助后,血站急救送血车紧急启程,途经170多公里及时将800毫升A型Rh (D)阴性血液送达莱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产妇的血液与血站送来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反复几次,始终无法相容。危急时刻,刚够献血时间的刘丽静,在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即赶往血站,第一时间抽取血样进行化验。配型成功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产妇有救了!
当晚,烟台市中心血站十多位人员紧张而有序进行着相关血液处理,凌晨1点多,400毫升鲜血和6个单位解冻红细胞被快速送往莱州,产妇输上这些救命血后,病情开始平稳好转。
像刘丽静这样,多次参加应急献血的稀有血型献血者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座“活血库”,默默奉献从不计较回报。
生命的延续
2011年8月16日23时,莱阳一家医院产科手术室内,一场剖腹产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产妇唐瑜怀的是双胞胎,手术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回到病房后,产妇出现大出血,先后进行了3次手术,血一直无法止住。
医生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障碍,需要大量血液补充,产妇血型是AB型,调血的电话打到烟台市中心血站后,所有库存无法满足产妇需要。
8月17日16时,用血告急!原莱阳献血屋主任张宗田立即向当地卫生局求助。莱阳卫生局领导紧急协调了相关媒体主要负责人,不到一小时当地媒体打破常规,连续滚动播出这一消息。
几分钟后,数百位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要求献血?!翱?,抽我的血!”素不相识的市民,以热血相助。感动,在莱阳献血点一幕幕上演。当媒体记者赶到时,大家纷纷把脸转到一侧,不让镜头拍到自己。原献血屋张主任手里拿着一张献血的登记单,上面记录着:烟台大学放假在家的大学生、卫生局的机关干部、医院的医生护士,还有外来打工的农民工。记者希望把这份名单刊登到媒体上,张主任婉言拒绝:“很多人都叮嘱过,不想上电视、上报纸?!?
500多名市民自发排队为产妇献血,129位符合献血标准的市民和部队官兵共计献血近4万毫升。产妇在莱阳医院连续输血一天后,仍出血不止,19日凌晨产妇被连夜送往青岛某医院抢救。自此,好心市民将爱心接力由烟台转至青岛。最后在众多人祈盼中,产妇唐瑜终于转危为安。
生命,因您而精彩
人的生命是最坚强的,而当意外伤害、病魔侵袭时生命却又是最脆弱的,不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重大外伤、产后大出血这些急需输血的紧急情况,还是尿毒症、白血病等需长期输血维持治疗的重大疾病,血源是拯救生命的关键。血源从哪里来?安全的血源来自于你我他的奉献,来自于每一位无偿献血者体内流动的红色血液。
烟台市作为文明城市,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已先后6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全市平均每年有7万多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年供血量22吨,正是这些献血者的无私奉献,有力保障了全市的医疗用血需求,才有了那么多得已重生的宝贵生命,才保全了众多濒临破碎的家庭。
难以忘记2005年解放路重大交通事故后,市民含泪献血时的场景;难以忘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民自发组织献血时的感人画面;难以忘记南方遭遇重大雪灾时,在校大学生雪地里排队献血被寒风冻得通红的脸庞;难以忘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民子弟兵,难以忘记自费骑着摩托车下乡宣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难以忘记众多无偿献血者挽起衣袖坦然坐在献血椅上的温暖笑容,难以忘记用血病人家属眼眶中感动的泪光……
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诠释众多无偿献血者背后的感人故事。值此“世界献血者日”十周年之际,向全市所有无偿献血者道一声:感谢!感谢您们的无私奉献,感谢您们送上的一份份生命的礼物,感谢您们用热血成就了生命的价值与辉煌!
让我们一起祝愿全市无偿献血者节日快乐,好人一生平安!
这首短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磅礴的气势,但细细读来却句句温暖着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它是由山东工商学院一名普通大学生创作,所表达的正是她在第五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的感想。
一袋带有体温的血液,一份真挚的爱心礼物,为急需用血的陌生人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是对每一位无偿献血者的真实写照。6月14日,我们迎来了“世界献血者日”十周年,在这个节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无偿献血者们,聆听那些因他们的无偿救助而使生命得以挽救的故事。
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默默地用自己的热血成就了生命的价值与辉煌。
作为稀有血型献血者,刘丽静已无偿献血10000多毫升,挽救了多位产妇的生命。
“献血状元”于军在这条爱心之路上一直默默奉献着。(通讯员 殷培媛 YMG记者 徐鲲 实习生 徐瑞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