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精美
徐氏祠堂
关帝庙
钟楼
残留的城墙
解焕新 撰文/供片
在招远市西北沿海,有一个保留大片古民居的村庄,村子南高北低,两侧平缓的丘陵宛如一条巨龙,村西一条九曲小河由南向北蜿蜒流向渤海。走进村中,徜徉在古朴的街道上,两边的老墙老巷、古树古宅,如同是一幅被时空遗留下来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被当地誉为“招远小北京”的招远辛庄镇高家庄子村。同济大学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的王建波博士曾数次来这里考察,对村中悠久的历史和精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赞叹不已,称如果好好?;ず头⒕?,这个村,完全有资格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缘起:徐姓北京发迹,后人回乡置业
据《高家庄子村史话选集》记载,村子最初由高姓建于西汉末年(公元23年),后来高姓逐渐外迁,至清代中叶基本迁剩无几。现在村里以徐姓居多,“小北京”的称号也是在他们几代人的经营下成就的。高家庄子的徐姓,是元至正年间在此任渤海守墩吏(奉命防倭看墩报警)的徐进之的儿孙辈发展起来的。徐家诗礼相传,多文学之士,六子十八孙,既庶且富,笃志力学,学优则仕,后人代代相承,终成滨海望族。
徐氏的真正发达,是在清咸丰年间徐氏二支十四世徐素。徐素出身贫寒,只读了几年书,后来到北京投靠亲友学做生意,低价买了一套供器,经古董商鉴定是明代珍品,于是发了大财,在前门外半壁街,与人合伙开设了“三义广”绸缎庄。店里的伙计大多是本村本族的。不久恰逢咸丰皇帝驾崩,皇宫急需大量出殡用黑白绸缎,“三义广”的黑白绸缎被高价抢购一空,国库的大量白银流入“三义广”,一时名震京都?!叭骞恪背D暧么蟪低霞以税滓?,于是本族人家一度成为大户,比较有名的有“四老门”、“五合堂”、“六大家”、“七猛虎”等等。至清末,“三义广”的生意愈加兴隆,房产多达300多间,后来又增设了分号“三义德”。民国六年(1917年),“四老门”的十七世孙徐其清在济南、潍坊两地开设“泰丰楼”大饭庄,生意兴旺,连饭庄带居住,房屋达280多间。
富起来的大户们回乡买地盖房,讲排场摆阔气,村子北街上三条大街同时兴建,两旁的大门楼高台阶的京式四合院沿街排开。加上村子周围为了抵御捻军,于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坚固的围子墙,五座高大的城门,晚上城门一锁,铁桶一般。村民安居乐业,人寿年丰,至清末民初,全村达到鼎盛时期,人文荟萃,蔚为大观,人送“招远小北京”的美誉,远近闻名。
公共建筑:村庄历史的鲜活载体
楼庆西教授在他的《乡土建筑装饰艺术》里说到:“乡土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部分,与皇家建筑及城市建筑一样,同样是历史的载体。一座完整的村落,它记载了古代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村里的寺庙、祠堂、住宅、商铺等建筑,它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物化体,反映了古代农民的全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p>
先来说一下村里保留至今的几座公共性建筑。
徐氏祠堂——祠堂是维系宗族的纽带,祭祖、婚丧嫁娶、节日聚会的场所。人还没到,远远地就看见院子里的两棵柏树,很有气势。徐氏祠堂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始建者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考中恩科武举的御前侍卫徐云峰。嘉庆十四年(1809年),徐云峰任贵阳城守营游击时衣锦还乡,为感祖恩,出资在村中十字路口北,修建祠堂供奉祖先。
祠堂北三间,西厢两间(顶面现已改为水泥平台),出厦宽廊,两根明柱,五脊六兽;祠堂大门八字墙,大门楼;院内植松柏、楸树、木梨(现存)。明柱两旁,有副黑底金边瓦联:“派衍西川三千里弓裘遥接,移居北海五百年俎豆犹新”,道出了徐氏家族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徐氏祠堂门前街上现存有旗杆石,当年的旗杆高约20米,逢年过节挂一面黄缎子大旗,上绣四个黑绒布大字“协天大帝”,旗杆石上刻有“顺昌号赠,光绪二十二年”。
关帝庙——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其中,西便门的已毁。现存的在徐氏祠堂的西边,一路之隔,明万历年间兴建。屋顶琉璃瓦(现已改),金碧辉煌,庙内关公居中,周仓、关平立两边,墙上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
镇龙庵——关于它的修建有个传说:此村南高北低,村西的九龙沟沟狭水急,每年伏天汛潮来临之际,下游常闹水灾,公元25年(东汉光武年间),为防水患,在村西修建“镇龙庵”,在沟内埋“斩龙?!?、“压龙盒”(此二物1957年修水库时被挖出)??滴跏拍辏?681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村筹巨资重修“镇龙庵”,并在其西侧新建“三官庙”及殿外土地庙。大殿气势雄伟,大门楼高台阶,走廊明柱,五脊六兽。高大的香纸炉池,耸立在殿前,两株松柏枝叶茂盛,有诗曰:“庵庙一院一钟楼,两殿两门双旗杆,旗杆双斗高八丈,香纸炉池居中央?!本墒?,镇龙庵里供着三尊神像:火神居中,三头六臂,东药王、西财神,殿外东北角有一尊龙王陶瓷像。
钟楼——院子南边有座歇山式屋顶的钟楼,木石相接,结构坚固,为胶东地区所罕有。现存的钟楼底部基座为石条叠砌,约2.6米见方,高1.44米,基座上面的支撑钟楼的檐柱为木石十字榫卯结合,这种结构使柱子底部既不容易受潮,又不易变形,且坚固美观。
围子墙——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反清抗税、杀富济贫。为了维护家园和财产安全,对抗起义军,同治元年(1862年),村中大户人家筹资建土围子,后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筹资重建三合土围子墙。墙高6米,厚2米(村里人说能跑马),环村总长2100米,耗银数万两。当时的设计者以县城为样本,五座铁门壮观大方。去黄县拉石灰的大车70多辆,每辆套三匹一色的大骡子。门上用汉白玉刻成石匾,东门“山屏”、西门“环溪”、南门“同义寨”、北门“海濠”、西便门“静坊”。
民居:京式风格与胶东风格的完美组合
我们再来看一下“小北京”的民居建筑艺术。由于大户人家们在京城里经商,带回了京城的工匠参与老家的住宅建设,村里保留了大量京式与本地相结合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的民居。除了胶东地区少有的精雕细刻的“三雕”之外,保留有京味儿的痕迹主要有门楼上的装饰———许多门楼的梁是彩绘的一圈圈仿照木头的年轮,乍一看,还以为那是天然纹理。有的门楼上还保留有彩画,这些京式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
此外,当地的民居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瓦做——别的地方屋顶的瓦一般为合瓦(相对于仰瓦而言,即凹面朝下的瓦),每两列仰瓦之间的缝隙上盖合一列合瓦。而高家庄子的民居,所有的瓦面都朝上,这就是仰瓦。仰瓦的好处是雨雪的积水会很快地流下来。整个望去,素面朝天,整整齐齐,既古雅又朴实,仰瓦虽不是“小北京”的独创,但在烟台地区比较少见,也算独树一帜。
门楼——除了常见的模样,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样式:一是与南厢房相连,但比厢房稍高,为了突出,门楼的脊与厢房的脊之间,用小瓦做了各种吉祥纹样,有各种花、亭子等;另外一种是门楼的屋顶从厢房突出来,做成了卷棚式的,南厢屋顶之直与门楼屋顶之曲,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挑檐石——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挑檐石都出了头,比墙体多出一截,多出的部分往下弧,成为尖角状,多出的部分里还有一个圆柱体,上面雕刻着阴阳鱼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