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此刻,一张百年前的烟台老明信片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蓝色的海水,泛起微微的波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岸边的沙滩上,散落着几间小木屋,那是洋人夏天游泳后的更衣房;山坡上的几幢洋式建筑,粉墙红瓦,在这绿水青山间,蓝天白云下,好不抢眼!位于画面中间的那幢两层楼房,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洋寡妇楼”。
这张明信片命名为“芝罘东海岸”,大体位置是现在烟台会展馆路南。明信片的印制公司为“J.G.Myrciades&Co.,Chefoo”,我无法翻译出这家公司的名字,也不知道它的中文名字。只知道这家公司印制了两套烟台明信片,一套彩色的,每张印有编号;一套黑白的,无编号,印制的比较精美。每套品种不多,虽然我没有收集齐全,但编号没有超过30的,我估计每套应该是30枚左右。
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我更感兴趣的是明信片上贴的邮票、盖的邮戳。邮票是大清蟠龙图半分票,加盖黑色“中华民国”字样,邮戳虽然不太清晰,但大体可以分辨出,盖的是烟台大清邮政局“CHEFOO烟台元年六月初一”英汉文戳。
曾有一张烟台大清邮政局图案的明信片,被烟台媒体广泛采用,上面也贴用了一枚半分的蟠龙邮票,加盖1909年8月14日邮戳,有人误以为是实寄的,实际上它不是实寄的,因为当年寄一张明信片的邮资是一分,贴半分邮票是欠资寄不出去的。那为什么明信片不实寄,却要贴邮票盖邮戳呢?实际上这是一百多年前,洋人“到此一游”的纪念品。虽然那时照相术已经发明,但是照相机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的。所以他们每到一地,购买当地风土人情图案的明信片,为了节省成本,贴上一枚低面值的邮票,再盖上一枚有当地地名的邮戳,作为纪念品收藏了!因为当年邮戳是不可以随便加盖的,必须加盖在邮票上,至今许多国家邮政仍沿用这样的规定。许多旅行者至今还有每到一地,实寄一张当地风景明信片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