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翻阅资料得知,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二十几个县市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假如时光倒流过去三十年,在穷乡僻壤或者是通衢小镇,你很容易觅到他们的行踪。
有时夜晚路过一个小山村,就会听到一个高吭、嘹亮而又有几分苍凉的声音在寂静的村庄上空缭绕。循着这声音找去,你会看到,上百号父老乡亲围坐一起,屏息聆听,全被那盏昏暗的马灯旁边那个手握简板的盲人吸引着。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王侯将相,是非成败,全从他那一张嘴里出来。再看看行头,只不过一副简板、一把二胡而已。这说唱的人,就是民间所谓的说书艺人。
作为一个“八0后”,小时候虽然从大人口中知道尘世中有这么一种人,靠吹拉弹唱,走村串户,吃百家饭来养家糊口,但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到过他们的身影。我甚至以为,那些民间说书艺人,大概早已经属于历史了。没成想,在今年正月十五烟台毓璜顶庙会上,我竟然有机会见识了几位说胶东大鼓的民间艺人,聆听了他们精妙绝伦的说唱。
那天说胶东大鼓的共五个人,全是盲人,年龄都在60开外的样子。他们穿着长衫,有些破旧,许是穿了有些年头了吧。我站在台下,默默的看着,用心的听着。他们用很地道的胶东方言,正在说唱《姜太公卖面》。五个人,有的击鼓,有的弹弦,有的打板,有的说唱。那音调高亢、悠扬、婉转、动听。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金戈铁马,说得那么热闹,唱得那么动听,吸引了赶庙会的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以致成了当天庙会上人气最旺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唱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故事,有《吴越春秋》、《东汉》、《刘伶醉酒》、《隋唐》。作为一个外地人,虽然听不太懂胶东方言,但是我知道,他们试图在我们的眼前铺开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卷。
我挤在人群里,看着说书人沧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心里有欣慰,也有几分凄楚。我端起相机,不停地为他们拍照。我想留住他们的每个人的容颜,每一段音律。因为我怕他们明天也许就会成为历史??醋畔嗷锎嫦碌男硇矶喽啾蟮囊凰布?,我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我见证了曾经遗失的历史。我紧紧的握住手中的相机,唯恐它会丢失,我怕付不起这份责任,这或许是留给后代的财富,毕竟历史不会重演,不会复制。不是吗?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今日的风华正茂稍不留神都会成为明日黄花。
曲终人散之后,我和其中的一位艺人大叔交谈。他告诉我:我们这几个人来自栖霞,都唱了30多年,到过胶东地区的很多地方。长年走街串巷,只要人家愿意听,我们就唱。前些年,日子苦,每人分的钱只够自己吃饭的。这几年,很多景区办山会、庙会,办这节那节的,都会邀请我们搭台出演,收入也比以前多了。
老人还告诉我:现在家家都有电视,喜欢大鼓书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也没有人愿意学唱胶东大鼓。你看我们都老了,腿脚不灵便了。仗着脑子里记住的几个段子和天生的一副好嗓子,混口饭吃。只可惜没带出徒弟来,对不起师傅,也对不起胶东大鼓。不知道以后这门艺术还能不能传下去。说完,老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老人一声长叹,令我心生几分凄然。也因着老人的这一声叹息,我对胶东大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翻阅资料得知,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二十几个县市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大鼓以流行地域分,大致有三路?!氨甭贰绷餍杏谂罾场⒘?、芝罘一带,早期著名艺人有丁戊辰、周洁美、王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曲调高亢明快,婉转起伏,富于旋律性,在各路中影响最大?!岸贰绷餍杏谕#ㄏ只反淝?、文登、荣成、乳山一带,以号称“彭调大鼓”的彭润芝为代表,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澳下贰绷餍杏诶逞?、海阳、莱州、栖霞等地。莱阳徐尚厚为早期代表人物,尔后张振宝、冯玉香也较有名声,曲调受茂腔、东路大鼓、弹词(八角鼓莱阳一支)等姊妹艺术影响,并选用一些民间俗曲曲牌,因而与北、东、西路大鼓明显不同。按主要唱腔,又有“三大腔”、“起腔”、“二板”、“平腔”、“快板”和“落腔”等形式。“三大腔”是胶东大鼓较早的唱腔之一。它由三大句唱腔组成,节奏宽阔,音域宽广,大起大落,可以无限地延长,富有粗犷、高亢、婉转的山歌风味;“起腔”是开篇唱腔,一般由上下两句唱词组成,节奏平稳、悠长、抒情、委婉;“二板”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也由上下两句组成,唱法与“起腔”略同,起连接作用;“平腔”是胶东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上下两句反复演唱,节奏平稳、流畅、富有口语化和较强的叙述性;“快板”,老人们也叫“流水”和“贯口板”,有板无眼,一板贯底,速度快,情绪紧张热烈,用在全篇故事的高潮部分,全篇的结尾处也往往采用欢快、热烈的快板;“落腔”一般用在各段落之间和全篇结束之处,干脆、利落的一种叫做“煞头”,婉转、花哨的一种,叫做“花落腔”。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建立“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中共北海地委派北海剧团的梁前光,在蓬莱一带举办盲人训练班。编写歌词,改革唱腔,创作出《打大黄家》、《上营战斗》、《儿童英雄李大鹏》等一批宣传抗战的新作品。梁前光所唱被称为“梁派大鼓”,在板式上去掉了一些甩腔,增加了“快板”、“反调快板”和“蓬莱烧纸调”等唱法,采用紧张、激昂的开场弦和大鼓套,形成了“紧张调”、“愉快调”、“基本调”、“悲调”四大新唱腔。
为了收集胶东大鼓资料,我又结识了原莱州文化馆研究员刘岩峰老师。说起刘岩峰,喜欢胶东大鼓的人都知道。他多年从事胶东大鼓研究和演唱,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2004年8月,刘岩峰曾和烟台形象大使范冰冰及龙永图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曲艺的艺术魅力,为烟台夺得“中国魅力城市”增添了光彩。
近几年,刘岩峰老师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让全国观众感受了这一百年艺术的韵味。如今,老先生已退休,但他仍不忘继续胶东大鼓的研究与创作。同时他也和那位民间艺人一样,深深地为这门古老艺术后继乏人而担忧。他不无伤感地说:胶东大鼓这一植根于民间土壤的艺术,昔日活跃在山村乡野、街头巷尾,可谓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曾经给物质文化生活贫乏时期的人们带来了许多艺术享受。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盛极一时的说书艺术,已经留不住现代人匆匆的脚步。以此为生的民间艺人大多已黯然谢幕。胶东大鼓,正遁入历史的胡同,被时光慢慢磨灭。
对刘岩峰老师和那位艺人大叔的担忧及无奈,我很可以理解。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听到那些说书艺人手中盲人棒寻找方向的嗒嗒声,看着他们孤单的身影、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在夕阳下拉的很长很长。
但我又想,即便单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讲,也应该给胶东大鼓这门古老艺术留一席之地。因为外地人来到烟台,自然都想了解这里最自然、最本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胶东大鼓具有浓厚的胶东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是曲艺苑中的活化石。保存这段鲜活的历史,就是烟台及胶东地区独特的一景。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这就是往日说书艺人的写照。如果你是游客,恰巧遇到他们,庆贺你,你是幸运的,因为你见证了鲜活的历史文化。 (韩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