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龙口兰高镇"一站式"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老百姓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内办理各项手续

    在这片土地上,67个基层党组织把办公桌搬进田间,“培强育大”、“东扩南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
  在这片土地上,2561名党员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落实一线工作法,走实群众路线,知民情、解民忧、惠民智;
  在这片土地上,2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情牵百姓,“一村一品、干事创业”,倾情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这就是兰高镇——烟台龙口市东部的一个半平原、半山区的乡镇。眼下,在这里,一场接地气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重新审视自己,党员干部努力缩短与群众的距离;创新工作方法,大家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结合群众提出的致富增收建议,镇党委政府重点打造6个干事创业精品……通过一个接一个扎扎实实的举措,兰高镇党员干部的根越扎越深,群众的心越贴越近。刚刚过去的7月份,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抽查中,兰高镇位列龙口市第2名。
  夜间授课白天实践
  8月29日晚八点半,欧头孙家村党员活动室准时开课。
  这是村里的第十五节党课,39名党员准时参加。村党员张同兰在看完电教片《不可逾越———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后大声感叹:“这些粮食我们得收多少麦子才能补回来?。 庇捌猩莼某【岸杂诨愕吃崩此祷蛐碛行┮T?,但“升学宴”、“谢师宴”这些“怪象”却在村里时有发生。这次党课主讲人、包村干部林永梅和往常一样,与围坐在讲桌边的村党员们针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展开讨论。“去哪?”“上课啊!”如今,这种对话成为了欧头孙家乡亲们之间的招呼语。不仅如此,在兰高镇48个农村党组织和1800多名农村党员中,“上党课”似乎变成了一种时髦。从去年开始,兰高镇通过分类施教、分层面推进,让每一位党员都投入到了课堂中。镇党委每周一的“领导干部课堂”和周五的“机关干部课堂”,成为党员突出重点、细化对象,切实让学习教育入心入脑、实用实效的两个阵地。企业支部则由商会党委牵头,每周组织辖区企业各党支部集中学习,解决企业学习教育组织难的问题。而农村党员课堂更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
  去年6月份到现在,农村党课成为兰高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一项大工程,这并非是拍脑袋决定的一项内容,因为确实发现了农村党员存在一些问题?!白叻弥写迕褡苁欠从?,是不是党员根本分不清楚,农闲时间一样打牌、拉呱、闲晃,自己村的卫生还得花钱雇外人来打扫?!崩几哒虻澄笔榧羌纸ぬ寡裕匀褐诼废呓逃疃挂岳?,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共征集各层面的意见建议117条,其中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成为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袄几哒蚧慊∠喽员∪?,起初担心活动开不起来、人员组织不起来,甚至争论开展活动会不会惹出乱子、捅出娄子?!奔纸に?。正因为有了争论才有了深入,在长达半年的努力中,逐步消除了争论、达成共识,为实实在在开展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农村党员在课堂上重拾了党员的责任,又在实践中履行了党员的义务。
  如今,每隔几天,在兰高镇的各个村庄里都能看见这样一幅画面:清晨,村里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全村党员正在义务劳动,经过全体党员和群众数小时奋战,垃圾池干净清洁、路两边杂草修剪整齐、门前柴垛码放有序、道路清扫干净整洁。这既是一次课后实践,又是一次学习教育成效的现实检验。农村党员的党性锻炼要从干得动的小事做起,不能贪大求新,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兰高镇农村党员最大的体会。农村党课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夜间授课、白天实践”的教育方式,设置了党性观念、优良传统、干事创业、课后作业等四大板块,并建立起学习制度,使农村党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让农村党员重拾“组织归属感”。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有了良好的农村党员干部基础,如何为他们发挥带头作用提供便利,成为兰高镇一直深思的问题。
  欧头李村村干部郑春霞带着压了快半个月的任务,昨天一早便来到兰高镇镇政府?!白钔诽鄣木褪堑秸蛏侠窗焓?,我们农村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跑了冤枉腿、走了冤枉路,到头来还是办不明白?!痹谡蚋旃ッ徘埃4合汲な嬉豢谄?,“三个低?;中?、两个新生儿落户,还得帮几个想当兵的问问政策……”郑春霞嘴里碎碎念着,她已经做好了又一场“拉锯战”的心理准备。
  一进政府办公楼,郑春霞被一名引导员叫住了:“老大娘,你办什么事?”
  郑春霞一愣:“不让进吗?”“不是,我们是综合服务中心的引导员,你有什么需要办理的,请告诉我们。”
  原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为民办事效率,解决群众及基层干部反映“办事难、办事繁”的问题,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群众,兰高镇前不久推行了“一站式”服务制度,专门在镇机关新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并采取专人引导、有序排队的方式,避免了扎堆拥挤的现象。
  经贸服务站、民政办公室、劳动保障所、征兵办、民师政策咨询室,五个涉群业务最多的部门被集中在了这间屋子内,“一站式”服务、实行“双代办”制度,切实解决服务群众不到底、不到边的问题,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上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转变工作作风,兰高镇不仅在便民服务上下了功夫,在方法创新上更是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镇沙村位于兰高镇北部,2008年村两委换届时,多方矛盾集中爆发,使该村陷入极度混乱,成为烟台市挂号的后进村之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兰高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党员干部办公桌安在了田间地头,干部沉入基层,深入问题根源,让原本的“后进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镇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重点指导、包村部门和帮扶企业的全力扶持下,通过自筹资金12万元,新上了技防设备,24小时监控村级情况。同时,开通综治网格化管理系统和包村干部掌上网格化平台,村干部、包村干部随时上传稳定、治安、垃圾处置等信息,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用“网格化”管理方式治理村中乱象。
  经过多方努力,如今的镇沙村重新树立了群众观点,用教育的办法斩断“乱”的根、用发展的思维栽上“治”的苗、用实干的成果巩固“稳”的势,实现了综治管理、集体经济由“乱”到“治”的转变,进而促进了村“两委””班子也走上“治”的道路。
  建设美丽新乡村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百姓的难题就好比“千根线”,“穿好针,引好线”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
  活动开展以来,兰高镇的群众发现,村里的道路硬化了、镇村的环境美化了、村民的腰包变鼓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你看俺们村今年简直大变样,现在跟城里还有啥区别!”后霍家村村民张金冬听说市里有记者来采访,赶忙走出家门,激动地拉着记者来到他家门前?!霸景趁趴诘哪翘跄嗦凡认氯ザ寄苊还捧祝掠晏斐霾蝗ソ焕吹模憧聪衷诙嘟崾?!”张金冬在路面上跳了两下,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后霍家村位于兰高镇驻地南部,如今的村庄规划整齐、村风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走在村间小路上,蓝黄相间的健身器材格外显眼,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涓涓细流从河底的石头上轻轻趟过,道路两旁笔直的太阳能路灯让夜晚的后霍家村不再冷清。
  放眼整个兰高镇,今年以来,几乎村村都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民生滞后、环境污染等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了解难题,兰高镇确立了“8件镇级民生实事、95件村级民生实事”的“8·95”民生工程。仅道路交通方面,新增硬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新上路灯120盏,真正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里。
  村庄环境好了,百姓追求好日子的心也迫切了,致富增收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过去,后霍家村集体经济薄弱,虽有几十年的草莓种植经验,但由于村民们长期“散户粗放”种植,不注重品牌、品质和品位的打造,让草莓陷入了“优质低价”的怪圈,村集体难以找到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为此,村“两委”班子把增收的难题当成了干部的头等大事,他们多次召开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大会,研究如何在草莓上做足文章,把小草莓做成大买卖,党员干部只要一带了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们请专家指导、到外地学习、跑市场调研,决定成立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提高品质品位,严格源头管理,申请绿色商标,打造特色品牌,马不停蹄、一气呵成,后霍家村草莓在烟威地区小有名气。目前,全村入社农户全部实行统一提供良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成品、统一对外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使后霍家村草莓品质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合作社将收购和销售价格差收益的30%作为村集体收益,每年可收入两到三万元,合作社种植户亩收入增长5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整个兰高镇都投入到了致富增收的队伍中。“结合群众提出的11条致富增收方面的意见建议,镇党委政府确定实施了‘一村一品、干事创业’工程,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90元?!崩几哒虻澄榧橇跹滤?。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完备的灌溉条件,兰高镇规划建设了占地1.1万亩的马蔺耩生态农业区,建成樱桃、桑葚、黑山猪等5个生态园区,重点打造了后霍家草莓、镇沙葡萄、大小成家韭菜、耩下高家新大地黄瓜等6个干事创业精品,11个农业品牌……
  如今的兰高镇,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发挥带头作用,老百姓激情创业,面带微笑迎接每一天,这些都是对群众路线最真实的诠释。(《烟台日报》记者 逄苗 通讯员 姜迎春 李森 摄影报道)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