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今年7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6月份,我国网民数量接近“半天下”,达到6.32亿;即时通信软件使用率继续领跑应用软件,手机即时通信软件使用率较去年12月增长6.6%,达到87.1%。由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截止2013年10月用户数量已超6亿,有评论称今年将突破10亿。资料显示,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发生在2012年2月,距离第一个手机用户的诞生整整过去了25年。
微信用户的几何式增长,为“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其传播速度、传播效果都令传统媒体难望其项背,如今刷朋友圈、点赞、转发几乎成了众多“低头族”的“一日三餐”,离之不得。微信圈搞活了“自媒体”,拉近了朋友情,丰富了信息量,然而5月份国新办、工信部、公安部开展的移动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剑指微信,为何?因为“打开了窗户,飞进了苍蝇”。
自古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传播,更可怕的是在“朋友圈”传播,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朋友圈”里大多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谣言借助于朋友间的信任和情谊,如何长了翅膀,可在“朋友圈”间迅速蔓延。
曝光于公众的谣言,往往生命力很短,特别是近几年,有关机构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疏导,很多谣言都是“见光死”,可由于“朋友圈”的相对“私密性”,加之即便有疑问者,碍于情谊也少有驳斥,使得产生于“朋友圈”的谣言能够在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长久流转。
微信圈谣言披上“信赖”外衣,直渗阅读者内心,具有不可小觑的杀伤力,人民网曾总结“朋友圈”谣言的四种情况,有哭爹喊娘寻关注的,如小孩被拐,家长留下电话,实为“吸费电话”,笔者就遇到过朋友转发这种信息,有名有姓,地点真实,还有联系电话,看似毋庸置疑, 实则这条诈骗信息本地电视早有曝光;还有假冒官方发布的,有健康科普的,像前几天笔者微信圈,有朋友发布维生素C+虾=砒霜,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台湾的致死案例,此谣原型2001年首现,早有科学辟谣,最终结论是在所有前提假设成立的的情况下,要达到砒霜致死的量,需要吃下150公斤虾,这个用低级化学知识制造的谣言就这么不断被包装重复上演,由此衍生出来的水果+海鲜会致命等等同类谣言,甚至被很多朋友奉为饮食禁忌。除此还有恐吓和迷信类,像“今天某某日,转了家人长寿”,“看了要转发,不发死全家”等,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很多都捡到过用一毛钱包着的纸片,上面写着传递下去得好报之类的,这与微信圈里的此类谣言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传播介质“现代化”了而已。
很多时候,我都不鼓励身边的朋友在微信、微博等媒介转发信息,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定所转信息的真实性,普通健康类谣言无伤大雅,就怕中了诈骗类信息的圈套,成为诈骗者的帮凶,害友害己。所谓“祸从口出”,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谨言慎行,莫叫谣言侵蚀了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莫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毕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