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24小时空降快餐联系方式,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同城空降快餐联系

胶东大鼓历史溯源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
  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独具特色?!∶窆?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投稿邮箱 |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 | 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