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1994—2014,烟台志愿服务走过20年。
烟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背后,以无数志愿者的汗水和笑容浇铸。
从上世纪解放战争期间的志愿支前运动,到今天50万人的志愿服务人群,13.8万注册志愿者,3.5万注册义工,7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烟台志愿服务已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聚沙成塔,深深扎根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烟台,靠什么在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答案就是:用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因此,20年间,港城的爱心接力从未停歇,未来也将永不落幕。
全民参与
人人传播正能量
2007年,王建光注册成为一名慈善义工,几乎每一个周末,都会去做公益活动?!捌鸪?,就我自己一个人,后来我家人开始参与,再后来,身边的慈善义工越来越多,公益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彼?。2011年,王建光来到烟台市志愿服务工作办公室,注册成立了“学雷锋爱心使者志愿服务队”,四年间,服务队组织策划情暖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残疾人、贫困学子、困难家庭等一系列关爱活动230余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000多个小时,成为全市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队。
从单枪匹马到群体效应,王建光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印证着烟台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
在2011年以前的烟台,只有青年志愿者和慈善义工在招募注册方面较为规范,而其他更多的各类志愿者,则是一时一事的临时招募,人员不稳定,活动不规范,而且难协调、难管理,志愿活动效果也受到影响。
如何让志愿者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怎样才能让志愿精神实现更大社会价值?烟台探索,就此展开。
2011年,烟台市文明办开通烟台志愿者网站,制定《烟台市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设置统一的网上注册平台及“烟台志愿者”标识。只要点击“烟台市注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市民可以随时随地申请志愿者登记、注册。
与规范招募、注册程序同步进行的,是志愿者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烟台市启动了志愿者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通过遍布高校、社区、企业的培训基地和网上培训课堂,对新注册志愿者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传授服务技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在办省运会、亚洲沙滩运动会和一些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期间,全市先后开展大型活动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志愿者13000多人次,都出色完成了各项志愿服务任务。
不仅如此,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离不开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我市成立全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将志愿服务作为基层群众性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以市、区两级文明委名义,组织动员广大市民义务开展礼仪宣传、文明劝导、秩序维护、卫生保洁等活动;发挥部门、行业优势,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文明办系统的文明传播志愿者、民政系统的社区志愿者、卫生系统的“白衣使者团”、文明单位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联结起了全市1000多家基层单位,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坚持组织推动与社会倡导相结合,支持市民自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先后涌现出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已达700多个。
从个人到组织,从单一行动到制度化运营,烟台这座志愿城在不断升华,人人传播正能量。
项目对接
温暖传给最需要的人
左手资源,右手项目,如何衔接实现志愿服务效益最大化,为此,烟台上下求索?!霸诙嗄甑闹驹阜袷导?,经常出现志愿服务‘扎大堆’、‘一阵风’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笔形拿靼旄涸鹑吮硎?,烟台不断推陈出新,对服务项目进行科学筛选对接,合理有效地配置志愿服务资源,把爱心和信念一起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芝罘区白石街道的“彩虹社团”志愿服务,通过整个团委、妇联、民政等多支志愿者队伍资源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将注册的志愿者按兴趣特长、群众实际需求、社区多元化发展等因素,采取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打造不同寓意的七色“彩虹社团”志愿服务队,各队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服务项目信息对接库,使志愿服务供需双方进行合理有效对接。
在莱阳,也有这样一种模式。民营企业主于文强发起的莱阳“梨城春雨”网络志愿服务队,在网上征集爱心活动创意,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制定志愿活动计划,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并根据志愿者专长和特点发布活动通知,三年间迅速发展到1200多人,累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500多次。
这些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是烟台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筛选对接机制的一个缩影?!八侵愿愕糜猩猩3至朔窕疃某志没盍?,关键一点就是做到了志愿活动的有效对接,把志愿者的爱心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市文明办负责人说。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跋钅炕鄙杓啤ⅰ按钋攀健倍越踊?,使得我市志愿服务既实现“有人服务”,又达到“有序服务”。
现如今,“3+1”服务项目筛选、对接机制俨然已经成为烟台市志愿服务筛选对接的招牌体制,全市大力推动统一性项目与自主性项目互补联动,激活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三类项目的“菜单式”志愿服务。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即时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自助式”志愿服务。围绕“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三大主题,每年都策划设计一批全市统一性志愿服务项目,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直属志愿服务队,打造参与广、影响大的志愿服务品牌。
简单的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50万志愿服务人群,13.8万注册志愿者,3.5万注册义工,9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每年参与各类服务3.6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达886万小时……放眼港城,从繁华大街到居民楼栋都有志愿者服务的身影,志愿服务俨然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并实现了安老抚幼、济困助残的全覆盖。
机制保障
善心义举常态化
志愿服务需要传承,更需要激励。
在全国优秀志愿者许振珊的家里,有一面摆满各种奖杯、奖状的“荣誉墙”:烟台市“学雷锋标兵”、“十大杰出志愿者”、“十佳好人”、“十佳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我们从事志愿服务从未想到回报,但看到这一件件沉甸甸的荣誉,心里也非常自豪。当然,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更多和我一样的志愿者?!毙碚裆焊嫠呒钦撸看斡腥死醇依镒隹?,她都会自豪地让客人参观一下她的“荣誉墙”,并不是为了炫耀收获,而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染和激励,吸引更多的亲友走进志愿者队伍。着眼于激发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价值认同,我市将激励机制作为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的重要方面,让志愿者的行为得到褒奖和嘉许,让志愿服务理念形成认同和自觉,从而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源源不断、绵延不绝的内生动力。
星级认证制度,是烟台对志愿者服务认同的一个“独创”举措。通过对志愿服务时间进行累计,将达到50、120、300、700、1000小时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分别认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的实行,让志愿者们有了收获感,以此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同时,我市还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优秀慈善义工,并纳入“先进典型储备库”。目前,全市已有288人被评为烟台市优秀志愿者,54个组织被评为烟台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5名优秀志愿者成为道德模范或烟台好人。
对志愿者的奖励和回馈,不只这些。我市探索建立“爱心储蓄”制度,把志愿服务记录卡、慈善义工服务册作为“爱心账户”,让他们在需要帮助时得到志愿服务。通过“温情回馈”制度,为志愿者送温暖、办实事,为星级义工建立健康档案并免费体检。
2010年我市出台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保护制度,从家庭抚恤到就业、住房、入伍、就医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201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开办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养老机构等产业给予优先办理,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相关费用方面给予优惠。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无不是对志愿者最大的尊重和激励。
实现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源源不断的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也是这个温情链条的重要一环。2005年,我市出台财政支持制度,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作为志愿者、义工活动经费,实施政府购买志愿服务计划。建立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冠名基金募集机制,全市慈善基金募集增长迅速,目前烟台市共有27支单位冠名基金,40支个人冠名基金。其中单位基金认捐额度最高的企业达到300万元,个人最高为12.6万元。
志愿服务,有始无终。在各项机制的保障下,港城志愿服务队伍越加壮大,志愿者精神不断汇聚,并升腾为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烟台日报 记者 林媛 魏文杰)
新闻链接:
爱心一日捐 累计超12.4亿
从2002年开始,烟台市启动“爱心一日捐”活动,倡导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每月捐出一天的收入,帮助困难学生和家庭,现已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爱心捐助”活动,每年参与人数达40多万,累计捐款超过12.4亿元。
为方便市民随时奉献爱心,我市开通了96800666捐款热线,市民拨打一次电话即捐款1元。在银行、商场、医院、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慈善捐款箱,将志愿者精神传递在最基层。举办慈善晚会、义演、义卖、义赛、义拍等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五年来,市慈善总会共举办慈善公益活动215次,与5家企业举办销售附捐活动,募集资金400多万元。在高校设置“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的“闲物捐赠”,资助困难学生。
记者手记:
用机制为 志愿服务把关
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些自发的志愿者组织成份复杂、背景不明,个别组织以招募“义工”之名搞传销,或者以义务宣讲“传统文化”的名义搞宗教宣传。为保证志愿服务规范化,我市在培育机制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建立主管部门责任制。明确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把关责任,严格各类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前的审核程序,确保所属志愿者组织背景清楚、名实相符。
建立民间团队骨干培育机制。与反响较好、活动较多的自发志愿者组织联系沟通,在组织建设、管理者培训、活动策划、新闻宣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规范运作、扩大影响,使他们逐步成为骨干团队。近年来,企业职工王建光发起的“学雷锋爱心使者服务队”近300人,私营业主于文强发起的“梨城春雨志愿服务队”达1200多人,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两人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和“烟台市道德模范”。
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监督机制。对非官方组织发起成立的志愿者组织,根据其成员特征、活动特征明确监督部门和单位,实行事前申报、事中跟踪、事后监督,确保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依法、依规开展。(记者 魏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