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都是烟台市莱山区黄海社区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不用挨家挨户打招呼,在家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为社区和邻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常驻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则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将大家有序调配,让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井井有条。
黄海社区的故事,只是烟台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一个写照。从1994年至今,烟台市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并在不断地摸索中向制度化迈进。截至目前,烟台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达到50余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14.4万人,注册义工3.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900多个。
如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开展志愿服务之初,烟台也有过“成长的烦恼”。市民的热情很高,但效果却并不好。冷热不均的“扎堆服务”、廉价劳力般“被志愿”等,让一些志愿服务处境尴尬。志愿服务怎样更有实效和针对性?烟台一直在探索。
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烟台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逐渐形成了“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志愿服务格局。散布在各区域的志愿服务工作站,成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社会工作者负责对有意向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分类注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
已经年过六旬的许振珊,从2006年起带着身有残疾的儿子坚持志愿服务,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五星级慈善义工。许振珊团队“先摸底后服务”的工作方式,让每一次服务都“精准高效”;在蓬莱,优秀义工肖如鹏牵头成立网络志愿服务队,通过网上征集爱心活动创意,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志愿活动计划,按照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发布活动通知,让志愿者的爱心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有机结合。
烟台还在组织运行、“爱心文化”培育、招募注册培训、激励回馈、多渠道资金投入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机制,在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规范化方面,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烟台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张江汀说,烟台要以制度规范和机制创新,把点滴而又细微的努力,聚沙成塔,积土成山,让志愿精神之花在烟台更加绚丽,格外芬芳。(记者 卞民德)